•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要是数字化时代
    将带来无所不在的监控……
  • 披沙录
  • 侃侃企业牛人
    当年的挫折与困顿
  • 前浪在什么条件下
    可不死在沙滩上
  •  
    2014年6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要是数字化时代
    将带来无所不在的监控……
    披沙录
    侃侃企业牛人
    当年的挫折与困顿
    前浪在什么条件下
    可不死在沙滩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披沙录
    2014-06-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披沙录

      《数字时代的文化》

      (澳)约翰·哈特利 著

      李士林 黄晓波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当今学术界对线上交流、用户创建内容以及共享媒体等内容依然采取不认可的态度,甚至禁止在媒体以及学校中传播和教授,但数字文化的潜能毕竟是不能忽视的。本书在理查德·霍加特的先锋性作品《读写能力的用途》发表五十年之后重塑了对流行文化的理论回应,澳大利亚科学研究委员会成员、昆士兰大学教授,该大学创意产业系主任约翰·哈特利把霍加特的研究拓展到数字媒体范畴,由此重新评估历史和全球环境以及商业和文化等方面的机制,并通过分析各种领域对数字文化的运用来分析潜在的流行生产力,其领域包括创意产业、数字故事、YouTube、新闻以及mediated fasion等。哈特利认为,一个从娱乐中获得教育以及从流行文化中学习知识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他在本书中鼓励大众参与知识变革,并详细论证如何把当今的青年流行因素变成明天的科学方法。

      《与速度同行》

      亲历中国铁路工业40年

      赵小刚 著

      中信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从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诞生到2011年,中国南车成了全球最大的机车制造商;从1961年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开通到2013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可见,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改革开放35年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历史,就是不断造车修路的历史。曾是南车集团总经理,南车股份公司董事长的赵小刚,是中国铁路和高铁改革、变迁的亲历者,他在本书中记录的他40年来亲历的人与事、真相与谬误、功与过、创新与引进,自然也就成了时代变迁的见证。而他对中国高铁动车组和电力机车的创新与发展、与西门子等跨国公司的竞合关系、对中国铁路未来的发展与改革的思考,也就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对普通读者而言,最感兴趣的或许是作者对那些有关中国高铁发展是否过于冒进、坐中国高铁安全吗、中国是否掌握了高铁核心技术等疑问的解答。

      《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什么,它是如何进化的

      (美)布莱恩·阿瑟(Brian Arthur)著

      曹东溟 王健 译

      湛庐文化策划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技术不动声色地创造了财富,成就了经济繁荣,改变了人类存在的方式。尽管技术如此重要,却少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停下来深入思考技术。人们了解技术的原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人们深思技术的意义,追问技术到底能否决定人类的历史,但关于“技术”到底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迄今没有达成共识。复杂性科学奠基人、首屈一指的技术思想家、“熊彼特奖”得主布莱恩·阿瑟所创建的一套关于技术产生和进化的系统性理论,是硅谷亿万资金运行的基础,被认为是打开“技术黑箱”的钥匙。阿瑟还是研究正反馈机制的先驱,以“收益递增规律”为基础形成了他的新经济思想。他发现,正反馈对微小、偶然事件具有放大作用,产品可借此一举确立市场地位。所以,这本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技术系统性理论最本质思想的开创性作品,对商业创新和经济发展都有其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