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双面姜凯两极人生
  • 狂狷姜凯一个偶像的坍塌与重建
  •  
    2014年6月10日   按日期查找
    A8版: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 A8版:人物
    双面姜凯两极人生
    狂狷姜凯一个偶像的坍塌与重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狂狷姜凯一个偶像的坍塌与重建
    2014-06-10       来源:上海证券报      

      “I am not a good-looking man,but I am successful。”定义人生,貌不惊人的姜凯自嘲却不掩自信。

      “巴菲特过时了。”定义事业,他的“狂”更让人有些吃惊:“华尔街有句话,当你找到钥匙时,锁已经换了。”

      这是一张略带骄傲的华裔面孔,英文说得比中文好,能讲流利的上海话。也许你之前听说过姜凯这个名字,与女明星黄奕的一段婚姻让他出现在各种八卦论坛之上;但凭借自身在投资领域的一技之长,他早已在资本名利场博得了曝光度。

      命运格外眷顾他。24岁创立自己的对冲基金,成为全美最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30岁出头身价过亿美金,并逐渐吸引了不少名流拥趸。

      命运也给他当头一棒。白手起家、打拼多年积累的财富眼看一夜蒸发;明星妻子离他而去;自己甚至被人与金融巨骗麦道夫画上等号……

      经历人生两极,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姜凯再度出发,将自己的“中华对冲基金”办公室搬至上海。

      “因为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姜凯说,中国与世界资本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了解中国对于自己的投资至关重要。

      ⊙记者 丁宁 ○编辑 于勇

      狂狷姜凯

      一个偶像的坍塌与重建

      年少驰名华尔街,传说中,姜凯的拥趸不乏名流大腕。不过,由于签有保密协议,对于客户的事情姜凯守口如瓶。

      但走进“中华对冲基金”在汤臣一品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姜凯与政商界要人的合影:芝加哥市长,Google创始人……

      “你在美国混得很好,为什么来中国?”记者问道。

      “因为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经过大起大落,对投资抑或对人生,姜凯都多了一份坚定: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解中国至关重要。

      炒股源于港剧

      姜凯今年38岁。

      在华尔街,他的同龄人有些还在投资银行拼命熬夜,再过几年,等媳妇熬成了婆,他们才可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对冲基金。

      因为在美国,干这行平均出道年龄42岁。

      而24岁时,姜凯就创立了自己的对冲基金,是全美最年轻的对冲基金经理,也是该领域首位华裔。

      1976年,姜凯出生在上海。父亲姜学炳是个画家,原本期望子承父业,但姜凯却直摇手:“小时候画素描特别枯燥!你知道吗?一个男孩子,而且最喜欢玩的那种男孩,画石膏像,让我整天坐那里,真受不了!”

      赴美读中学之后,那个抱怨“上海数学太难”的孩子在异国开了窍,成为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队队员。在伊利诺伊大学主修金融的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炒股。

      姜凯说,自己对股市投资的“情结”萌发于香港电视剧。“那时候在美国看很多港剧,里面有不少情节和股市有关,我觉得炒股是一个能发大财的机会,特别有兴趣”。

      “另一方面,当时我们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我想炒股赚点钱。”于是,姜凯借了助学贷款3000美金作为本金,开启了他的投资生涯。

      大学毕业后,姜凯进入瑞士银行任交易员。恰逢互联网异军突起,一年间姜凯为一位房地产商客户创造了资金翻番的业绩,该客户建议姜凯“单干”,并率先投了60万美金。

      凭借这第一桶金,姜凯拥有了自己独立的对冲基金——龙基金(Dragon Fund),成为对冲基金领域最年轻的涉足者。

      1998年至2004年底,短短6年内姜凯的龙基金资产增长总额超过1300%,平均年增长率61%。其中,2001年至2003年,龙基金在美国行业排行榜上连居首位,基金规模不断扩大。

      然而彼时,为了集中精力准备未来的投资项目,姜凯决定返还所有投资人资产,仅保留自己的资产。

      “越大越难做。”谈及控制规模的原因,姜凯直言不讳:“1个亿和10个亿的操作完全是两回事,1个亿可以做70%,80%,10个亿可能只能做20%、30%,因为市场上只有那几家很好的公司可以做投资,一旦做大就相当难了。”

      2005年,龙基金更名为中华对冲基金(China Fund);2007年,基金重新对投资人开放,管理资产规模为在1亿美金左右。

      趋势的信徒

      和众多对冲基金经理一样,姜凯对自己的策略模型讳莫如深。谈及实现业绩高增长的原因,姜凯说要对趋势保持敏感。

      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次贷风暴,曾一度被认为只是小事一桩。而姜凯当时却判断“不倒闭几家大银行,危机是不会结束的。”

      2008年年初,当众多投资者还在忙碌抄底美国银行的时候,姜凯预期金融机构将陷入“计提、融资、再计提、再融资”的循环中,并确信“一两家大型金融机构将破产”。

      他在一份报告中直言不讳:目前面对的不是经济周期的一个阶段,而是需要推倒重来,对于整个金融体系都将有世界性的颠覆。

      差不多整个2008年,姜凯一路做空。

      “在股市上我觉得‘赚钱’不是本事,‘输钱’才是本事。一个牛市里大家都知道怎么赚钱;但市场不好的时候你也要知道怎样去输,因为输钱是肯定会发生的。但你要做到的是:输得比别人少。”

      2012年年底,“安倍经济学”苗头初显。敏锐的触觉又一次为他助阵:“日元贬值的背后并非仅仅为了抗通缩,而是为了通过货币贬值,刺激日本对欧美及其他国家的出口增长。”

      彼时,因为钓鱼岛事态升级,日本对华出口同比骤降,对日本经济影响很大。姜凯预期,为了降低这一影响,安倍试图通过量化宽松、货币贬值,刺激对欧美及其他国家出口增长。

      他的估计是,要完全填补日本对华贸易出口的空白,日元要贬值40块,才能达到贸易平衡。也就是说,美元对日元汇率极有可能上涨至1比130。

      从2012年11月中旬开始,日元持续贬值,至次年5月突破1美元兑100日元大关。同索罗斯一样,姜凯也成为那波通过做空日元获得可观收益的对冲基金之一。

      谈及未来投资,姜凯表示,美国股市在历史高位上,有做空的机会。

      “美股市场盈利水平其实也已达历史高度,现在股市已经比公平价值(fair value)高出了30-35%。周期性市盈率已不可能再有更高的提升。”姜凯预测,美国GDP下半年增长2%-3%,并将维持相当一段时间,高市盈率难以为继。

      当然,在业内众多唱多美股后续行情的声音之中,姜凯这次能否准确拿捏趋势,只有等待时间给予回答。

      自诩great trader

      与对具体的“术”讳莫如深不同,在谈及“道”时,姜凯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自负”。这点从他的MSN名字叫great trader一点上便可感知。

      最初的姜凯,与大多数投资者一样,信奉价值投资理论,但结果似乎并不理想。

      “我也学习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在市场上寻找那些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只是美国市场上,符合这类条件的股票并不多。你买了这些所谓价值股,它们常常不会上涨。”姜凯说:“用这种方法我赚不到钱”。

      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大小投资者信奉的“金科玉律”:只有长期持有好的股票,才能真正充分享受到一家公司的成长,从而取得最大的收益。

      一开始,姜凯也按照这一理念来选股,但在1995年网景公司(Netscape)上市带动科技网络股狂潮后,他发现依靠巴菲特“Buy and Hold”(买入、持有)理论买的股票,不但没涨反而下跌。

      当时,像戴尔、思科和英特尔等科技股的走势就让他感到疑惑。“比如说,戴尔的市盈率一直很高,大约在40-50倍,但这只股票却一直在上涨。像类似的股票,巴菲特是不会推荐投资者购买的”。

      姜凯得出的结论是:时代不同了。

      姜凯认为,在1996年之前巴菲特的时代,他们追求那些成长性好、市盈率较低的股票,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而不是股市的短期前景。

      “在过去的传统行业里,一个产品出来,周期一般是6-7年,但在1996年网络股异军突起之后,高新技术行业迅猛发展,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就翻番,手机等数字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姜凯说,一旦企业没有找到适合市场的替代品,竞争对手就会占领市场,导致企业的盈利受影响,进而引发股价的波动。

      在波动性更大的股市,姜凯认为,“Buy and trade(买入,交易)”的方式更有优势。

      “华尔街有句话,当你找到开启华尔街大门的钥匙的时候,他们把锁换了。”在姜凯看来,互联网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企业过去的生存状态,产品的生命周期变得更短,以至于股价的长期趋势难以捉摸。

      “其实很多时候,你去问一个上市公司的CEO,1年后或者几年后你的公司会怎么样,连他们自己都说不清楚。行业环境变得太快,新技术新产品变得太快,竞争对手也变得太快,我找不到要长期持有一只股票的理由”。

      “很多事情变了。”姜凯说。

      雷曼之灾

      “颠覆巴菲特”成为姜凯“骄傲”个性的鲜明写照——尽管他自己也承认这仍需市场检验——然而在骄傲背后,姜凯也曾遭受过人生和事业的艰难磨砺,使他的阶段性人生备受争议。

      2008年,上海,刚进驻中国不久的中华对冲基金办公室扩张,刚刚装修好的65楼大半层正等待姜凯及其员工进驻。

      就在这时,雷曼兄弟宣布倒闭,这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使得姜凯和他的基金也受到波及——中华对冲基金绝大多数资产因托管在雷曼而被冻结,而入驻雷曼的巴克莱一直拖延归还资产,这对姜凯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当时谁都不知道我和投资人的资产将何去何从。”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姜凯依旧难以平静,基金的律师团队、审计团队甚至警告说,他多年打拼所积累的财富有可能一去不复返。

      来自投资者、社会舆论、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

      姜凯回忆说,当时有位投资了1000万美金的投资者,得知资产被冻结后,不仅把姜凯告上法庭,对其婚姻破裂推波助澜,还在各种场合释放谣言,甚至雇人骚扰姜凯家人,欲迫其用个人财产偿还累计1亿美元。

      之后,网上开始出现怀疑其历史业绩的质疑文章。由于雷曼事宜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甚至有舆论将其与金融大骗麦道夫画上等号。

      再之后,娱乐圈就传出了姜凯与明星妻子黄奕“闪离”的消息。不过对此姜凯并不愿多谈,只是感叹“那段日子,真是让人焦头烂额”。

      峰回路转

      整整6年后,峰回路转。

      2014年年初,中华对冲基金在雷曼兄弟的资产最终解冻,因为姜凯投资得当,冻结的资产同时产生了较大的增值,投资人也得到了相应回报。姜凯说,当初那位把姜凯告上法庭的投资人,最后获得了7000万美金的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产冻结的压力之下,姜凯开始潜心研究他的全新投资模型。经过反复的市场实战与程序调试,他的最新交易模型在2012年启用,并在2013年利用该模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所管理的一只主基金去年回报率高达597%。

      “这个业绩可是经过审计的。”姜凯拿出安永去年的审计报告放在记者面前,一脸严肃。

      姜凯

      姜凯,1976年出生于中国上海,中学时赴美定居,大学毕业后进入瑞士银行工作,两年后创立龙基金,凭借其天赋和良好的教育,姜凯成为美国金融投资领域的一匹黑马。他“颠覆”巴菲特以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缔造很多财富奇迹。

      文质彬彬的他充满书卷气,说话慢条斯理。一般很难将这样一个人和严肃而重大的头衔联系起来。在华尔街,他被视为带着传奇色彩的人物,是驰骋美国对冲基金市场的投资天才。

      做事低调,却丝毫不掩饰锋芒。虽然在美国长大,姜凯没有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他创立的对冲基金也以“龙”命名,后来干脆改为中华基金。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谷歌创始人在内的许多政商界名人,都曾是他的忠实客户。

      (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