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财富
  • A7:数据·图表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阿里“码”上抢终端
  • 沈阳对策:全面取消限购
  • 中概光伏股一季报:减亏扩产成主流
  • 华策影视欲借大数据打造“个性化”产业链
  • 尽快转变审计技术导向已成当务之急
  •  
    2014年6月11日   按日期查找
    8版:新闻·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新闻·公司
    阿里“码”上抢终端
    沈阳对策:全面取消限购
    中概光伏股一季报:减亏扩产成主流
    华策影视欲借大数据打造“个性化”产业链
    尽快转变审计技术导向已成当务之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尽快转变审计技术导向已成当务之急
    2014-06-11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专访国内资深审计人士孙晓伟

      ⊙记者 施浩 ○编辑 衡道庆

      

      从中银绒业因年报非标审计意见停牌核查,到*ST贤成一纸会计差错更正公告抹掉20多亿元股东权益,到科伦药业独董另聘审计师专项核查,再到南纺股份被曝连续5年造假,部分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乱象令投资者忧心。更令市场担心的是,在上市公司财务混乱表象的背后,竟不时闪现审计机构的身影,会计师事务所涉嫌参与造假的案例屡屡出现。上证报6月10日刊发《南纺造假背后:挥之不去的审计潜规则》,独家采访数位审计圈内资深人士,揭秘隐藏深处的行业潜规则,引发各方强烈反响。

      站在执业人士的立场观察,怎样更好地规范和引导审计师的执业行为,推动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良性表达和披露?期待怎样的政策导引,以帮助国内事务所在不断做大之后继续做强?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内资深审计人士孙晓伟。孙晓伟1995年入行,在审计行业工作近19年,曾长期任职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并兼任培训工作,也是财政部中注协金融领军班班长,现任某大型内资所股东合伙人。

      审计技术升级是当务之急

      记者:作为一名执业注册会计师,您觉得内资所在审计技术方面需要哪些突破?

      孙晓伟:我觉得审计技术升级是当务之急。在30年前我们的制造业不清楚ISO9001,就像现在我们这个行业不了解每个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具备自有落地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一样。我个人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以解决会计问题为导向出具审计报告的现状,而应以风险导向审计来出具报告。也就是要符合2010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要求,形成有审计逻辑思维的审计工作底稿,并通过三级复核等质量监管要求,而不是单纯地按审计准则的通用底稿模式去填制审计底稿来完成审计工作。

      记者: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您能进一步解释一下么?

      孙晓伟:这个说起来比较专业,就是每个事务所尽快建立自己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以及审计底稿作业规范,我们都知道四大有自己的审计手册,这些规范和手册都是每个事务所独立所有,并能切实落地、实际操作的。当然,自有审计技术要落地,最好能依靠事务所自有审计软件的实施以及分级分层的培训,这是一个长期工程,是事务所的发展战略问题。说得更专业一些,风险导向审计技术需要形成风险导向审计逻辑,这里面其实有一整套的专业方法,如多地联合审计方法,重大错报及舞弊风险的识别,各行业风险矩阵,穿行和内控测试流程及方法、IT Audit的流程及方法,内控评估对实质性审计测试样本量的影响(综合风险评估),细节测试样本量的计算方法以及性质、时间和范围等。

      记者:您刚才提到事务所自己的培训体系,有什么具体的建议?

      孙晓伟:我建议事务所在自有风险导向审计技术上应尽快开发员工分级分层培训教材,并形成培训师资,这个角色可以由所内闲置的合伙人和项目经理等来担当。一般来说,在5年时间内可以完成基本员工分级层次的一个循环培训,按一个大项目来看,需要有至少5个层次的审计员工,并应按各自分所或大区域进行培训。

      目前,很多内资所还采用集中在总所区域进行培训的模式,这会导致大量的员工培训经费用在员工的差旅费和住宿费上。同时,由于没有逻辑的讲解本所自有的审计技术和配套底稿规范,员工的精力和兴趣最终可能都放在旅游等培训以外的事情上,事务所专业培训上的投入也不是建立在事务所自有的审计技术之上,审计技术则是事务所的根本。

      资本和人才瓶颈有待突破

      记者:近年来,财政部和中注协在培育和引导内资所做大做强方面出台了不少政策,对此您有哪些期待?

      孙晓伟:刚才我提到一个健全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审计软件,同时进行分级分层培训系统的持续开发,这些理念都可以从政策层面来引导。例如,可以在事务所综合百家排名上设置分差,引导事务所持续地在做强上进行投入,而不让内资所过度注重营收和规模,并把利润过早的分配掉。同时,监管机构在质量监管上不应单纯考虑底稿有没有,而应该强调为什么做或不做,更应该强调审计底稿的逻辑表述,因为这背后是一个事务所自有落地审计技术的支撑。

      记者:资源投入方面,内资所目前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需要哪些支持?

      孙晓伟:据我了解,内资所最缺的是时间和资本。资本方面,政府是否可以安排给内资事务所低息甚至无息贷款,支持内资所做强并平衡内资所和国际所之间因发展时间不足而造成的资本积累的巨大差距。比如,现在内资所基本都不具备大型银行、保险公司审计的能力,那么是先挖团队人才或建立专有金融审计技术和培训系统进行自我培养,还是有了业务再行动,有无启动资本在这里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显然前者更能保证审计质量,防止舞弊造假。

      当然,内资所还缺人才,但我想说的是政府如何引导国际所的优秀人才往内资所回流并站穏脚跟贡献力量,除资本支持以及解决上面提到的管理模式的问题外,实质是要解决30多年发展形成的市场合伙人一股独大的局面,避免事务所沦为一个商业项目。那样的话,收费提升不了,反而更缺资本了,从而进入了人才短缺、资本短缺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