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广告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公募窘境:缺将无兵
  • 第八届“诚信托”评选
    专家评审会在沪举行
  • 银行间债市尝试做市业务首次规范
  • 震荡市凸显防御优势
    汇添富医药保健稳中求胜
  • 正德人寿获保监会史上最严罚单
  •  
    2014年6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财富管理
    公募窘境:缺将无兵
    第八届“诚信托”评选
    专家评审会在沪举行
    银行间债市尝试做市业务首次规范
    震荡市凸显防御优势
    汇添富医药保健稳中求胜
    正德人寿获保监会史上最严罚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公募窘境:缺将无兵
    2014-06-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丁宁 ○编辑 于勇

      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公告基金经理离任的基金多达247只,同期历史最高,而去年全年发生基金经理离职的基金也不过342只。随着基金业人才流失,基金经理资源捉襟见肘。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场951位基金经理管理着1722只公募基金,平均1人管1.8只产品,包括鑫元、浦银安盛、天弘等23家基金公司平均一名基金经理管理至少2只产品。

      ⊙记者 丁宁 ○编辑 于勇

      

      从多位公募基金投资总监相继离职,到200多位基金经理离开原岗位,今年基金行业迎来史上最频繁换人潮,市场对于基金业人才困境的关注焦点逐渐从“有兵无将”转移至“有将无兵”。

      基金扩容引发的同业竞争,行业藩篱打破释放的更多发展空间,以及在高压监管、考核下的工作压力,都成为推高行业“流动性”的因素。

      然而对于以人作为核心资本的基金业来说,纾解人才之困是行业稳健发展的当务之急;从目前业内的观点看,最具可行性的就是变革、完善考核及激励机制。

      从“有兵无将”到“有将无兵”

      今年市场对于基金业人才流动问题的关注始于投资总监们的相继离职。

      1月11日,汇丰晋信基金发布公告,公司原副总经理、投资总监林彤彤因个人健康原因离职,拉开了今年公募投资总监离职大幕。

      随后,兴业全球基金王晓明、南方基金邱国鹭、信诚基金黄小坚、农银汇理基金曹剑飞、金元惠理基金潘江、宝盈基金高峰等相继离职。

      随着上述投资总监的相继离职,行业资深的“将才”日益减少。统计显示,林彤彤离职后,目前任职超过10年的投资总监或首席投资官,仅剩华安基金尚志民、长盛基金王宁、工银瑞信何江旭、嘉实基金邵健、广发基金陈仕德等依旧坚守在公募基金投资岗位上。

      另一方面,随着行业流动性的提高,近期部分公司甚至出现了“有将无兵”的情况。

      资料显示,方正富邦基金投资总监沈毅,不仅兼任研究总监一职,还同时管理者公司旗下所有4只基金——涵盖股基、债基和货基。公告显示,由于业绩以及其他原因,方正富邦旗下原有的三位基金经理刘晨、杨通、张璐今年陆续离职,公司尚未聘用新的基金经理,因此空缺由沈毅一人接手。

      “听说此前有家公司的原基金经理离职,公司希望一个研究员继任,但他觉得‘压力太大’宁愿辞职也不做基金经理。”对于基金经理空缺的话题,某业内人士吐槽道。

      事实上,基金经理资源的捉襟见肘并非个案。统计显示,目前全市场951位基金经理管理着1722只公募基金,平均1人管1.8只产品,包括鑫元、浦银安盛、天弘等23家基金公司平均一名基金经理管理至少2只产品。

      其中,基金经理“任务最繁重的”是海富通基金,9个基金经理管理28只公募产品,平均每人管理3.11只产品。此前,该公司刚经历一轮人事调整,多名基金经理离职,包括投资总监陈洪亦被传出离职消息。

      此外,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公告基金经理离任的基金多达247只,同期历史最高,而去年全年发生基金经理离职的基金也不过342只。

      基金业人才高流动性的背后

      为何今年会出现如此多的公募人员离职?

      分析人士认为,除了基金公司在年初对表现不佳的基金经理进行正常调整和内部基金经理资源优化配置之外,基金扩容引发的同业竞争,行业藩篱打破释放的更多发展空间,以及在高压监管、考核下的工作压力,都成为推高行业人才“流动性”的因素。

      首先,近几年基金产品和基金公司的数量持续扩容,同业之间对于人才的竞争日趋加剧。例如农银汇理原投资总监曹剑飞离职后投奔中欧基金,就是受到中欧基金事业部制改革和股权激励的吸引。

      其次,伴随新《基金法》的落地和混业时代的来临,公募从业人员在职业规划上具备更多选择。“现在保险、券商、私募都可以做公募,基金公司已不是唯一的选择”。例如信诚基金黄小坚选择投奔保险,而兴业全球王晓明则选择自己创办私募。

      此外,今年以来监管层对于老鼠仓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升级,也使得部分从业者淡出公募舞台。例如,中邮优选基金经理厉建超1月底离职,华夏优增基金经理罗泽萍于3月中旬离职,海富通股票等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黄春雨于4月底离职。

      股权激励解困

      基金行业最核心的资源是人才,但近年来公司高管、核心投研人员流失加剧,甚至出现投研基层资源捉襟见肘,对于相关公司运营和产品业绩的稳定性产生冲击。

      业内人士表示,如何破解令人忧心的人才流失问题,是实现基业长青的当务之急,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可能成为破题的关键。

      资料显示,目前中欧基金和天弘基金已经在业内率先实施了股权激励,天弘基金甚至将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另有部分基金公司如嘉实、银华、广发和易方达则借道子公司对母公司高管或从业人员实施激励。

      “破解人才流失难题,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最具可行性的就是变革或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眼下股权激励已成业内热议的话题,并有望成为激励机制改革的突破口。”中银基金表示。

      此前,针对公募人才调整的问题,证监会发言人张晓军称,监管部门已注意到该现象,并将重点关注基金公司是否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基金投资运作有效进行,保证持有人利益不受损害。

      “目前部分公司正在推行员工持股计划,监管部门将进一步规范引导基金公司建立长期有效的股权激励约束机制,吸引留住高端人才,维护管理层稳定。”张晓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