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
缘何徘徊
昨日,MSCI 宣布,暂不将中国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但仍保留A股在其审核名单上。
究其缘由,资本流动限制或是此次A股遭拒的主要因素。然而,将视角拉远,不难发现,国际指数市场的大门,正在向更加开放透明的A股渐次打开,或者至少,它已不再紧闭
⊙记者 时娜 ○编辑 梁伟
国际指数公司MSCI 11日宣布,暂不将中国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但仍保留A股在其审核名单上,作为2015年度评审的一部分。
对前段时间部分期待如火的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浇了一盆冷水。
即便是这次结果令人略感失望的讨论,也是首次有海外知名指数公司正式讨论是否将A股纳入全球主流指数。而另一大全球指数服务公司富时集团对于该话题的讨论,最快于今年9月份启动。与此同时, MSCI和富时集团将在月内推出新的A股指数,以便让国际投资者拥有全面的工具投资A股市场。
内地资本市场自身的开放冲动,与海外投资者配置A股的强烈需求,正在发生激烈碰撞。
A股融入世界舞台的深度和广度在碰撞中正稳步推进,曾经炙手可热的A股合成ETF已纷纷启动“实物化”进程,而RQFII A股 ETF已走出香港,挂牌到欧美交易所。
以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为目标的A股不断前行,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更深融合,这扇虚掩的大门,终将对A股市场完全敞开。
配额制席限制A股被纳入主流指数
尽管MSCI没有按照原计划将A股纳入新兴市场指数,但MSCI认为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这一重大议题上有必要继续与国际投资者保持频繁沟通
在与内地监管层反复沟通后,MSCI于2014年3月开始就A股可能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和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方案,向全球投资业界广泛征求意见。“咨询结果显示投资者普遍支持A股的纳入,但是目前的配额制度还有太多限制,难以将A股立即纳入主流的指数系统。” MSCI的董事总经理和全球指数研究部主管Remy Briand指出。
MSCI是美国著名指数编制公司美国明晟的简称,其编制的指数为全球的基金公司广泛采用,据MSCI估计,追踪MSCI指数的基金有5719家,资金总额达3.7万亿美元。据南方东英基金经理张国彦介绍,MSCI指数共分为全球指数和地区指数两大类,目前MSCI旗下已为A股编制了地区指数——MSCI中国指数系列,但为更多海外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的全球指数尚未纳入A股。而此次讨论纳入A股的MSCI新兴市场指数是MSCI全球指数系列的一种,主要追踪新兴国家资本市场。
“如果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未来有望为A股市场带来大量新增资金,有助于大市值蓝筹股估值的提升。”市场人士对此寄予厚望,但这次并未如愿。
尽管MSCI没有按照原计划将A股纳入新兴市场指数,但MSCI认为A股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这一重大议题上有必要继续与国际投资者保持频繁沟通。原因是“A股市场已形成显著规模”,而且“中国在金融监管改革和其他相关方面都有可能产生巨变”。
同时,为了让国际投资者拥有全面的工具投资中国A股市场,MSCI将于本月27日前推出根据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编制方法(GIMI)建立的独立MSCI中国A股(国际)指数。此指数若与相关的MSCI地区或全球指数结合,可以作为持有QFII和RQFII国际投资者的基准, 并进一步扩充已经相当全面的MSCI中国A股指数系列。
无独有偶,另一大指数服务公司富时集团6月5日也表示,将于本月17日推出一组全球R/QFII系列指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涵盖中国A股在内的全球指数选择。此外,未来对A股地位和资格的正式审查将成为富时国家分类年度审核的一部分,这通常在每年9月展开,最近一次审核日期定于2014年9月。这意味着,富时集团最快在今年9月,也将展开讨论,是否在其全球旗舰指数纳入A股。
“其实很多国际投资者已经在投资A股市场,QFII和RQFII批准的额度在过去两年也有显著增长。A股市场事实上已经在逐步开放中。” Remy Briand说,“MSCI的职责是通过编制指数来及时反映投资机会群组的扩大,所以我们将把中国A股继续保留在可能被升级为新兴市场的名单上,随着如沪港通方案的实施,我们将密切观察有关方面的发展。”
A股合成ETF发挥作用仍需实物化
“随着QFII、RQFII加速扩容,更透明、成本更低、追踪误差更小、申赎更方便的实物ETF为越来越多海外短线和长线投资者所追捧,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公司选择将A股合成ETF实物化。”
事实上,不仅是海外知名指数公司把A股纳入旗下全球指数提上议事日程,在海外异常风靡的A股合成ETF,也纷纷修订投资策略,启动实物化进程。
上周,海外知名交易所买卖基金(ETF)供应商——德意志银行资产及财富管理部宣布,目前正在将旗下部分亚洲上市的ETF,由合成复制转为实物复制。转换复制策略的ETF共有12只,其中有两只为A股合成ETF,分别挂钩富时中国25指数及MSCI中国指数。
德银并非首家启动ETF“合成”转“实物”进程的机构,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初,中银保诚就宣布旗下A股合成ETF“标智沪深300ETF”将通过获批的9000万美元QFII额度直接投资A股,从而实现部分实物化。
此外,去年8月份,我国香港市场上市值最大的合成A股ETF安硕A50中国ETF也启动了实物化进程,其“实物化”分两步走,先于8月2日起,用获批的5.5亿港元(7000万美元)QFII额度直接投资A股。其后,从8月19日起,将资产净值最多10%,相当于约46.7亿港元,投资于其他实物A股ETF。
标智沪深300、安硕A50中国ETF之类的合成ETF虽然名为“A 股ETF”,但并不实际持有A股资产,而是通过持有QFII发行的指数衍生产品模拟A股相关指数表现,获取相关A股价格波动带来的收益。
“合成ETF是在境外大部分投资者没有办法买到A股的情况下出现的,尽管它成本比较高昂、透明度存在问题、风险更高,仍在过去十几年里广受欢迎。随着QFII、RQFII加速扩容,更透明、成本更低、追踪误差更小、申赎更方便的实物ETF为越来越多海外短线和长线投资者所追捧,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公司会选择将合成ETF实物化。”南方东英基金经理张国彦表示。
境外A股合成ETF数目众多,香港证监会的资料显示,仅在香港挂牌交易的A股合成ETF就有近30只,基金资产总规模超过600亿港元。有基金界人士表示,近年来内地监管层持续加大引入境外长期资金的力度,越来越多的海外机构有机会直接投资A股,使得合成A股ETF实物化成为可能。
A股距离世界舞台已经不远
A股融入世界舞台的深度和广度正在地推进。目前海外普通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最便捷的工具——RQFII A股 ETF,在香港市场得到发展壮大之后,正走向全球
由于近年来内地监管层在“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上不遗余力,加上海外投资者配置A股的需求日益强烈,A股融入世界舞台的深度和广度也在大步流星地推进。目前海外普通投资者直接投资A股最便捷的工具——RQFII A股 ETF,在香港市场得到发展壮大之后,目前已走向全球。
去年11月,嘉实基金联合德银在在美国推出RQFII ETF——db X-trackers嘉实沪深300中国A股基金,首次将A股中的大蓝筹卖到了美国。紧接着在近年的1月份,嘉实国际又在欧洲推出第二只类似产品,两只ETF目前的规模分别为1.5亿美元和1.7亿美元。今年5月下旬,嘉实又在美国推出海外首只追踪中小型A股的RQFII ETF。
与此同时,今年1月,南方基金旗下香港合资子公司南方东英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欧洲交易所买卖产品(ETP)供应商Source共同在欧洲推出南方Source富时中国A50 UCITS ETF,并先后在伦敦、瑞士及德国的交易所上市,截至6月10日,该基金已经吸引了约23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投资A股市场。
此外,博时3月份在纽交所发行MSCI中国A股指数ETF,该基金通过追踪MSCI中国A股指数,直接投资于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超过460家A股公司。易方达在欧洲推出的ETFS-E Fund MSCI China A GO UCITS ETF, 5月19日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德意志交易所和纽约泛欧交易所阿姆斯特丹挂牌上市。
南方东英基金经理张国彦指出,由于欧美市场与亚洲市场交易时间不同,欧美投资者若想买卖RQFII A股 ETF必须等到亚洲交易时段,相关RQFII A股 ETF在欧美挂牌后,投资者在本地就可以买到,因此很受欢迎。但是,由于存在一个时区差,在欧美交易时段,A股是处于休市状态的,基金净值无法实时变动,基金价格也因此缺乏铆钉对象,所以在欧美挂牌的RQFII A股ETF的流动性还不是很好,这需要一个培育过程。
业内人士预计,接下来或有更多公司推出针对海外投资者的A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