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只要把近两个多月来中央政府密集推出的系列经济政策细加梳理就可以看出,用“定向激励”表述这些政策无疑更为准确。因为“定向激励”政策,并非经济刺激政策,刺激工具可在短期提高产能利用率,拉动经济增长,但却对长期的经济增长有害。“定向激励”则不同,是激励社会排除万难坚持把推进改革与调整放在首位,在理顺各类经济关系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稳定有效增长。而这也反映了决策层对当下中国经济的总体判断:经济下行属于典型的“软着陆”,总体上仍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
“微刺激”眼下已俨然成为一大热词。由于稳增长的压力较大,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 “微刺激”政策力度在逐渐加码。而且,5月的经济数据显示各项经济指标在逐渐转好,所以,媒体也都将此归功于“微刺激”政策的效果。不过,笔者认为,用“微刺激”来表述当前中央和地方密集推出的多项经济金融政策,似乎不太恰当。就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定向激励”的特征而言,或许称为“定向激励”政策更为妥当。
一般而言,所谓经济刺激政策,就是指政府在短期内,用负债、扩大货币供应等多种手段来刺激经济,以确保经济在短期内走向复苏的一系列政策组合。通常,经济刺激政策分为强刺激政策和微刺激政策。如果一国处于经济极度萧条或经济危机时期,就采用强刺激政策;如果一国经济处于持续萎靡或长期萧条期,则可以采用微刺激政策。不论是强刺激政策还是微刺激政策,在运行过程中都会呈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见效快,初级阶段经过短短的政策消化期,很快就能在各项指标中显出成效;二是刺激政策显效的时间较短,而且短期显效后,经济又会重回萎靡或萧条状态;三是如果刺激政策持续时间太久,而其内生动力和活力并未真正激发出来,就会对政策形成“审美疲劳”,进而产生“政策抵触”,这会带来更多问题;四是造成货币信贷供应加剧增长,带来通胀和坏账;五是会形成巨额的财政赤字,造成沉重的债务负担,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因此,通常在遇到合适机会时,刺激政策就须尽快退出,假如刺激政策退出时机没有契合经济复苏的步伐,可能会形成经济复苏中的“一地鸡毛”。诚然,有些刺激工具可在短期提高产能利用率,拉动经济增长,但却对长期的经济增长有害。
经济刺激政策最鲜明的实例,莫过于在应对这轮全球金融危机过程中,欧美发达经济体都毫无例外地采取了强刺激政策,旨在通过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尽快复苏。从目前刺激政策的效果看,美国已初见成效,但还存在着反复,美国正在利用合适时机退出刺激政策;欧盟经济则依然持续萎靡,依然在底部徘徊,以至于欧洲央行不得不采取进一步量宽政策,不惜实行负利率。
比较我国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不适用刺激政策。中央政府早已将“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定为7%左右,以改变思维方式,淡化经济增速,强化经济结构调整,确保经济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2012年至今,我国经济正是朝着政府预设的调控目标运行着,尽管经济下行,但属于典型的“软着陆”式下行,与此同时,政府着力加强结构调整,着力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改善民生,经济正由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化成服务主导型经济,由投资主导型经济转化成消费主导型经济,国民经济运行平稳,总体良好,这样的经济运行,显然不属于持续萎靡或长期萧条的症状。
正因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推出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时期,所以,即便经济增速持续缓慢下行,但只要没有急速下滑,同时经济结构在优化,在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就仍是经济进入发展转型新阶段的客观反映,是完全正常的,无需急躁不安,更无需全面下调存准率或降息。否则,误判形势,用错政策,表面看好像是稳经济,实际上可能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微刺激”的提法,还很有可能会对市场产生误导,似乎当前经济表现不佳,中国经济正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下一步或会进一步下滑,甚至弄不好会“硬着陆”。而现实是,虽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内外环境很不利,各地发展不平衡,制约发展的不利因素依然较多,但却不能说中国经济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相反,学界一直在关注这种危险,决策层这些年来一直在通过政策组合竭力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避免“硬着陆”,当前的多项经济指标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简而言之,只要把近两个多月来中央政府密集推出的系列经济政策细加梳理就可以看出,用“定向激励”表述这些政策无疑更为准确。因为“定向激励”政策,首先是定向,然后是激励,这些都给人们一种正能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而这也正是决策层对当下中国经济的判断:总体上仍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经济政策要优先兼顾改革与调整的目标。
再来看近两个多月来密集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无不是朝着有利于支持调结构、转方式、促改革、惠民生和防风险这五个方面制定的,可以说,这也正是新一届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精髓所在,即“不刺激、去杠杆、调结构”在当下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所以,各地方应认真贯彻执行,抓好政策有效落实。同时,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积极做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这篇大文章,当务之急是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通道”,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血脉”,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的投资,激发其内生动力和活力。更重要的是正确处理好房地产与中国经济的关系。
在当前经济运行指标中,表现最不尽如人意的莫过于固定资产投资,而这其中最突出的又要数房地产开发投资。但请想一想,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下降有什么可怕的呢?调结构,就需要房地产价格、投资、土地购置面积等指标有一定回归,这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房地产业的结构调整步伐如何,进展如何,将决定中国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向。如果房地产业能严格按照中央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的政策,在投资方向、发展方向上与房地产供给与需求结构相匹配,同时加快社会保障房建设进度,改造现有的房产户型结构,以适应中低收入阶层首套自住房需要,在未来几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社会发展目标,那就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中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基础条件。
总之,“定向激励”政策并非经济刺激政策,宗旨是激励社会排除万难坚持改革与调整的大方向,在理顺各类经济关系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稳定有效增长。
(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教授,银行业研究与诊断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