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路演回放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路演回放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研究·市场
  • A7:数据·图表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美国信息技术二次革命影响经济走向
  •  
    2014年6月18日   按日期查找
    A4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4版:研究·宏观
    美国信息技术二次革命影响经济走向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信息技术二次革命影响经济走向
    2014-06-18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眼

      上世纪晚期,网络与信息技术曾引领全球经济发生结构性巨变。但随之而来的经济泡沫也在新旧世纪之交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此间,人们对信息技术的态度由热捧转为怀疑。现在,网络与信息技术二次革命又开始风生水起。从美国的情况看,这场革命正引发新的社会经济与产业变革。从中国的情况看,也是如此。谁把握潮流,谁就有可能胜出。反之,则被淘汰。

      ——亚夫

      本世纪初的高科技泡沫破灭并没有使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一蹶不振。信息产业仍然是美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生产率增长最快的产业。近期第二次互联网革命等概念再次引发风险资本对该产业的青睐。信息技术产业革命没有结束,它将继续对美国产生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曹永福

      美国长波繁荣与产业技术革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结束之后美国经济复苏步履蹒跚,各界普遍期待只有新一轮产业革命才能将美国彻底带出低谷。历史上,美国多次长波繁荣都与产业技术革新密切相关,20世纪初汽车与电话的普及促成了“飙升的20年代”,1950年代电气化革命带来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而199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则引领了美国二战以来最长的经济繁荣。

      危机之后美国各个部门的资产负债表逐渐修复,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投资和消费起到刺激作用。但需求变化只能引起周期性波动,只有供给面的改善才会产生长期趋势性影响。产业革新能够提高供给能力,并通过新产品的涌现刺激消费需求,形成供给和需求的良性互动,从而带动经济的全面、持续增长。

      新世纪初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后,各界对该产业前途的看法不尽相同。美国宏观经济学家Gordon(2012)认为信息技术对美国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上世纪1990年代已经达到高潮,之后的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娱乐方面,对生产率的促进效果有限。国内学者陈漓高等(2009)认为新世纪以来美国信息技术市场逐渐饱和,创新日益缓慢。但美联储经济学家Byrne等(2013)却持相反观点,他们运用增长核算框架进行定量分析,认为1994-2004年信息技术对美国劳动生产率的贡献率为50%,而2004-2012年的贡献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达40%,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不可低估。

      Byrne等的增长核算涉及资本存量核算,其核算方法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充满争议的难题,无形资产的核算更是如此。本文运用产业间的指标比较探讨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重点关注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的动态,从而得出更直观的判断。第二部分首先简要回顾互联网产业的新发展以及技术热点;第三部分从就业、产出价格、劳动生产率、风险资本投向等方面分析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第四部分讨论信息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第五部分是结语。

      

      信息产业的新发展与技术热点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对美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新经济”的概念风生水起。受益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改进,企业组织更加灵活,供应链管理的改善使企业库存管理能力显著提高;因为各种新兴通讯方式的涌现,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娱乐、社交方式发生深刻变化。高科技泡沫的破灭使得信息产业的热潮有所降温,但泡沫破灭并没有使技术进步烟消云散,近期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计算存储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又出现新的大发展,作者对最近的技术热点进行简要评析。

      新世纪以来移动网络的普及突破了网络的时空限制,2009年全球无线网络的接入用户首次超过有线用户,网络接入更加快捷方便,时时互联成为现实。受益于智能感应和识别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理念逐渐兴起,人与物、物与物之间实现信息互联,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出现飞跃。

      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计算任务由本地电脑转向功能更强大的服务器来代替完成,实现计算能力的提高。近期云计算的理念则在“客户机-服务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计算任务可以像云一样在网络上动态分配,突破了硬件资源对计算能力的约束,过去令人生畏的海量计算任务变得更加容易。

      云计算催生了大数据的理念。传统的数据挖掘主要针对字段和记录都完备的结构化数据,如学生成绩单、企业财务报表等等。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视频、图像、文本等非结构化资料都可进行数据分析并辅助决策,数据背后的商业价值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外,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都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这些都说明信息技术产业出现了一波新的技术进步浪潮,它正在进一步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和公众的生活方式。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多年一直发布年度《信息技术与通讯产业展望》,而从2012年开始该报告更名为《互联网经济展望》,OECD认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理念正在引领第二次互联网革命,经合组织的判断有很强的代表性。作者不讨论每个理念背后的具体技术细节,而是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态势。

      

      从数据看美国信息技术产业态势

      信息通讯技术产业(ICT)涉及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中的4个子类,分别是:(1)制造业中的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2)信息与传媒业中的通讯与广播业;(3)信息与传媒业中的数据处理与互联网传媒业;(4)专业与技术服务业中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服务业(如软件设计、系统集成)。除第1个子类属制造业之外,其他3个子类均属服务业。

      美国经济分析局(BEA)提供了完整、系统的分产业经济数据,但缺点是时间较为滞后,目前只截止到2012年。本文主要关注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趋势,数据时效性的影响不大;而且2009-2012年正是金融危机后经济复苏的4年,对分析最新态势能够形成支撑。

      本文主要采用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同时采用美国劳工统计局等其他数据来源作为补充。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特征有很大不同,为增强数据可比性,本文分别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范围内观察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态势

      (1)信息产业就业状况

      图1显示了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变动,2002-2012年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就业累计下降27%,其中2000-2003年下降幅度尤其剧烈,高科技泡沫破灭造成了严重的短期冲击。在此之后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的下降与制造业整体就业的波动态势较为相似,20世纪后期美国经历去工业化进程,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工作岗位不断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就业岗位的下降并不能说明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衰落。

      图2对服务业中各个信息技术产业子类的就业进行比较。与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类似,新世纪初通讯与广播、数据处理与互联网媒体、计算机系统设计与相关服务3个行业的就业都经历剧烈下降,其中数据处理、广播与通讯两个行业在此之后继续处于下降态势,这两种服务行业包含大量相对低端的就业岗位,有可能通过外包形式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比如美国跨国公司可以雇佣印度的电话接话员,可以将数据处理业务交给中国的软件公司)。

      计算机系统设计与相关服务业的就业波动尤为值得关注。该行业在2003年到达谷底后迅速上升,增幅超过服务业整体。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该行业就业只下降2.5%,降幅远小于2001年衰退,互联网泡沫破灭挤压了投机成分,增强了衰退免疫力。2002-2012年以来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服务业就业累计增长40%,远远高于服务业整体7%的增幅。与数据处理等行业相比,计算机系统设计与相关服务业的技术含量更高,金融危机前后稳健的就业增长显示出该行业顽强的生命力。

      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服务业是属于NAICS中的专业与技术服务业大类。图3整理了劳工统计局提供的该大类中各行业的就业,截至2013年广告、法律、财务等行业的就业仍比2008年低2%-3%,这些行业的就业尚未从危机中完全恢复。与上述行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计算机系统设计与相关服务业的就业已经比2008年增长12.6%,此外管理与技术咨询行业增长率11%。因此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势头好于其他比较时髦的生产性服务业。

      下面从劳动生产率和产出价格的角度观察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

      (2)劳动生产率与产出价格

      对于理性的生产者来讲,如果在劳动工资等投入品价格没有下降的条件下产出价格持续下降,这意味着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产出,生产效率有大幅提升。本文用劳动生产率代表技术进步,分析各个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信息技术产业的表现。

      从表1可以看出,耐用品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整体上高于非耐用品制造业,这说明前者技术进步的空间较大。制造业中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的生产率增幅和价格降幅明显大于其他产业,2002-2012年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30%,产出价格年均下降4%,而汽车制造业对应的数据是8.0%和-2.6%,而机械制造业为5.0%和0.9%,即使是在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后,2002-2012年计算机与电子产品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速度依然非常之快。

      图4的散点图印证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与价格变动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产业供给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产品价格的下降。即使不包括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业,这种负相关关系也是存在的,但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业表现最为突出,位于图中的最右下端,与其他产业拉开较大差距。

      表2列出了服务业各个子类中劳动生产率与价格变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3个产业全部来自信息技术产业,分别是通讯与广播、数据处理与互联网媒体、计算机系统设计与相关服务。无论是传统服务业中的交通运输业、零售业,还是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法律、医疗保健业,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均逊色于信息技术产业。图5表明服务业中各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价格变动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2002~2012年服务业中价格增长为负的产业子类只有3个,全部来自上文提到的信息技术产业。

      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和价格变动表明,美国信息技术产业仍然是北美产业分类中表现最突出的行业。

      (3)从风险资本投资投向看信息技术产业

      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投向新兴的、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企业,其投向可以反映投资者对不同产业发展的预期。图6整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风险投资的行业分布,新世纪初生物科技行业吸引的风险投资比重上升到18%,医疗与医药设备的比重上升到10%-13%,这两个行业的比重在金融危机前后有所回落;2005年之前工业与能源行业的风险投资比重保持低位,金融危机前后跃升到15%左右,说明以页岩气为代表的新能源带来了产业热点,但是之后又有所下降。

      图6显示出两个重要事实:(1)信息技术产业始终是风险投资投向比重最大的行业,20世纪90年代比重曾达到60%,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后该比重仍然高达34%,依然远大于其他行业。(2)金融危机前后信息技术产业的比重又有所上升,2013年再次超过50%。上述事实说明投资者看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前景,而近期的相关技术热点再次引发投资者对该产业的追捧。

      

      信息技术产业与美国经济

      上文讨论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发展,下面分析该产业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在此之前首先探讨近期流行的“页岩气革命”等概念。

      页岩气是页岩中的天然气,这种能源早已存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美国水平钻探技术的突破,页岩气开采规模迅速飙升,因为它具有价格低、污染少的优势,其应用日益广泛。有学者认为页岩气能够促进美国的制造业复兴,并帮助美国实现全面经济繁荣,对这种判断需要进行冷静思考。

      在全球生产链时代,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生产布局,美国的人均工资大约是巴西的4倍、墨西哥的5倍、印尼的14倍,单凭页岩气本身将难以弥补这种成本差距。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制造业的确出现了一定的上升态势,但危机期间制造业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难以断言目前的上升态势是恢复性反弹还是趋势性改变,页岩气革命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尚需观察。而且,美国产出和就业的70%左右是服务业,服务业的主要成本是人力成本和研发投入,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小,页岩气对美国经济注定只能形成局部而不是全面的影响。

      1.信息技术产业的特点

      信息产业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处理,各行各业均产生海量信息。与历史上的蒸汽机、电力技术类似,信息技术具有通用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的性质,它可以渗透到各个产业。比如3D打印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结合,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受益于信息技术带来的计算能力提高,远程医疗、移动可穿戴医疗设备正在改变医疗产业的面貌,在线学习将改变教育产业的版图,而公共部门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是提高决策效率和政策透明度的手段。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影响经济的每个角落。

      自然资源(土地、能源、矿产)是农业和制造业重要的生产要素,而劳动力、尤其是简单劳动力是生活性服务业的主要成本。但信息技术产业对土地、能源、简单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较低,它所依赖的信息资源不仅会持续增长,而且会随着应用范围的推广呈累积式、爆炸式增长,信息资源与智力投资的结合会产生巨大生产力,信息技术产业与其他传统产业有重要区别。

      2.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先优势

      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球有显著的领先优势。根据OECD发布的2012年《互联网经济展望》,全球前250家信息通讯产业公司中美国占82家,排名第二的日本只有49家;在前50家互联网公司当中美国占30家,日本和中国分别只占6家和4家,美国遥遥领先。

      美国诸多信息技术公司在全球举足轻重,微软的全球市场份额市场高达50%,谷歌的全球市场份额高达60%,其他国家的公司难以望其项背,此外亚马逊、思科、苹果等均是驰名世界的品牌。美国在信息技术产业的领先优势是它科技、人才优势的反映,如谷歌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搜索引擎领域独领风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斯坦福等著名大学雄厚的统计学底蕴。

      在知识经济时代,美国必将会继续利用其科技、人才领先优势,而信息技术产业将是重要依托。

      

      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

      即使是世纪初高科技泡沫破灭之后,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仍然是各个产业当中最快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与服务业的就业稳健增长,近期信息产业的相关热点催生了第二次互联网革命的概念,风险资本者的目光再次聚焦硅谷和信息技术产业。这些现象说明信息技术产业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与历史上的蒸汽机、电力革命相似,信息技术产业也具有通用技术性质,它会对各个产业产生明显的外溢和带动作用。近期的制造业复兴、页岩气革命等概念能够产生局部性影响,但难以改变美国服务业主导、知识经济主导的大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信息技术产业的影响必将是广泛而又深刻的。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