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隅琼 周鹏峰 阮晓琴
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城市圈等概念提出已有多年。以发改委2004年开始编制京津冀规划算起,至今也有十年,但相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捏合”效果仍不明显。
北京凭借首都的区位优势汇聚了各方资源,金融、文化等高端产业聚集,但同时也带来了是城市规模过度扩张、人口膨胀难以遏制、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反差巨大的是相邻的河北,则仍以重工业主导,环保压力巨大,产业结构转型受困。
京津冀的困境,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的话来说,是因为北京有虹吸效应:“都向北京集中,北京市总是不想让人口那么多。每次开会,每次发文件都是严格控制人口,但是控制不住。什么原因?是因为北京的产业比较集中,功能比较集中,产业创造了很多就业岗位,收入得到提高,大家为什么不去?”
形成反差的是,长三角地区的上海与杭州乃至苏州,珠三角地区的广州与深圳,形成了“双核”或“多核”的城市群发展模式,基础设施连接顺畅,产业布局各有优势,城市经济发达,公共服务差距不大,区域间的融合与互补发展相对协调。
落到交通辐射这个最基础点,以记者亲身经历为例,从北京到河北邯郸市下属的武安县,需要经过高铁、汽车、出租或公交三次换乘。从北京西站到邯郸市近500公里的路程,高铁两小时可以到达;从邯郸到武安40余公里的路程,则需颠簸逾两小时。而在长三角地区,从上海出发到周边各方向的县级市都有动车直达,3小时经济圈辐射效应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主任刘勇分析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得很好,与该区域民营经济发达有关。京津冀民营经济改革滞后,国有企业比重太高。特别是天津,周边民营企业极少,导致其缺乏承接北京制造业的活力。另外,河北产业结构非常低端,导致北京、天津高科技产业渗透不下去,带来三地深入合作有问题。
有专家进一步认为,至今,京津冀三地仍是互不相关、各自独立的产业、交通体系。如北京具有科技、信息产业优势;天津是先进制造业;这些与河北钢铁、水泥之间根本没有形成一体化分工。较明显的是,河北靠近北京周边的地区,有不少生活贫困带、交通断裂带。
天津市某区的投资局官员向上证报记者坦承,环渤海城市圈的城市功能都是大而全的,同质化太严重,不如长三角发展好。因为长三角城市各有优势,小而精。
针对上述问题,肖金成建议,北京要做减法,疏解非首都功能,把一些产业转移到河北、天津,产业转移过程中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行政区划、各自为政也是京津冀困境的一大主因。“珠三角是最早对外开放的区域,也意味着是最早实行市场化,区域内行政分割力量小,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另外,珠三角主要集中在广东省,省级层面统一调配资源相对容易,而京津冀地区涉及三个行政主体,其中两个直辖市,各自为政,这种行政划分的壁垒就导致了市场划分。”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单菁菁对上证报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