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新闻·市场
  • 7:新闻·财富管理
  • 8:调查
  • 9:新闻·公司
  • 10:新闻·公司
  • 11:新闻·公司
  • 12:路演回放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财富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专版
  • B3:股市行情
  • B4:市场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能源革命:请从还原光伏产业定位开始
  • 青岛崂特啤酒排放超标!被罚……654元
  • 这波房企退出大潮很可能还刚起了个头
  • 娃欧商场时乖运蹇
  • 我们该从上海家化事件中反思什么?
  •  
    2014年6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能源革命:请从还原光伏产业定位开始
    青岛崂特啤酒排放超标!被罚……654元
    这波房企退出大潮很可能还刚起了个头
    娃欧商场时乖运蹇
    我们该从上海家化事件中反思什么?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我们该从上海家化事件中反思什么?
    2014-06-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桂浩明

      

      自平安系下的上海平浦投资控股上海家化以后,这家上市13年的业内老大集团公司就陷入了内耗不已的纷争漩涡之中。先是控股股东与公司经营班子围绕是否进军陀飞轮手表一事公开产生矛盾,接着是担任董事长多年、被称为公司“灵魂人物”的葛文耀黯然去职,最新的事件则是公司董事兼总经理王茁被罢免。

      上海家化发生的所有这些变故,有关各方在不同场合都给出过不同版本的陈述。在旁人看来,难免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味道,此间的恩恩怨怨,恐怕也是外界在短时间内难弄清楚的。但是,此事还是非常值得市场关注。毕竟,作为拥有国内同行中最大的生产力的集团公司,中国化妆品行业诸多国家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之一,当年上海家化是国资在深化改革中退出的典型,其引进金融资本作为新的控股股东,还是十分夺人眼球之举,被广大投资者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岂料没几年工夫,原管理团队与新股东的矛盾冲突就几乎达到了难以调和的地步。用有关人士的话来说,新股东的“成功文化”及其主导的价值判断,对于上海家化原有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就带来了尖锐冲突。而现实情况是,在一切由资本(股权)说话的上市公司中,公司的原经营团队四散,企业正朝着新股东设定的目标运行。随之而来的是,上海家化在二级市场的股价不断震荡下跌。所有这些,与上海家化选择新股东入主时所表达的愿景,实在是南辕北辙。

      作为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要在上海家化事件中做出谁是谁非的判断,也许是困难的。但从中的确可以感悟到很多东西。收购兼并一直被认为是对企业发展大有好处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上市公司,更是被视为大利好。当年平安系入主上海家化时,投资人大多也都是这么看的,认为将实现“强强联合”,让资本为上海家化这个民族品牌的腾飞插上翅膀。然而,这个时候很多人都忘记了,在海外市场上,收购兼并后,大多数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加快,并且有不少还陷入了困境。原因也很简单:股权易主容易,企业文化融合很难。被收购企业在多年的经营中所积淀的传统,并不是换来一个大股东就能轻易改变的。特别是如果被收购企业本身就比较成功,而收购方却是这个行业的外来者,并且其收购目的如果还具有财务投资上的某些考虑时,双方之间爆发矛盾几乎就是不可避免的,有太多实例表明,其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这也就启示人们,对于收购兼并,不能只看其交易行为是否成功,新入主的大股东实力是否强大,更要看双方能否深入合作,是否真正具有优势互补的条件。当然,还需要认真研究的是,作为新入主的大股东,其收购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是为了打造“百年老店”,还是为了尽快释放企业的利润,以图用更高的价格把它再卖出去,或者又是为了其他什么隐藏着的目的?

      这里还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在海外市场上,由金融企业收购生产企业,也就是金融资本通过收购实现对产业资本的主导,成功的案例不多。这是因为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事方式,乃至风险控制要求都有着很大差异。因此,如果不是金融资本只是作为形式上的控制人,基本放权于职业经理来实现对被收购企业的管理,而是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的话,那么不管收购时双方表现得如何情投意合,日后也免不了冲突频频。也因为这样,通常生产企业对金融企业的介入十分警惕,一般很少会主动开门迎客,更多情况下是将其视为“门外的野蛮人”而予以拒绝。如果发现金融企业有非善意的入股行为,就更将毫不客气地全力阻挡。20年前君安证券举牌万科所闹出的风波,就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例子。而最近的例子,则是6个“一致行动人”联合“逼宫”上海新梅。

      在沪深股市20多年的历史上,真正作为市场行为而出现的收购兼并事件也并不多,但这方面的题材却一直受到了广泛关注。现在的上海家化事件提供了一个极有价值的研究实例,投资人有必要深入反思,从中或许能真正认识与体味出收购兼并到底对企业、对投资人意味着什么,其真正的意义与作用又在哪里,以此有效避免那种事与愿违的收购。

      (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