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5:特别报道
  • 6:公司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市场
  • 10:市场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特别报道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专访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圆桌
  • 市场情绪暖意不减 基金仓位维持较高水平
  • 再谈“中国投资者
    的未来”
  • 从行业选择角度看成长股研究
  • 申万菱信中证军工指数
    分级基金30日起售
  • 纯债基万家恒利A
    今年以来涨幅超6%
  • 阳光私募盼做时代风口的“飞鸟”
  • 广发C计划升级
    手机也能0元购股基
  •  
    2014年6月30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基金·基金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基金·基金一周
    市场情绪暖意不减 基金仓位维持较高水平
    再谈“中国投资者
    的未来”
    从行业选择角度看成长股研究
    申万菱信中证军工指数
    分级基金30日起售
    纯债基万家恒利A
    今年以来涨幅超6%
    阳光私募盼做时代风口的“飞鸟”
    广发C计划升级
    手机也能0元购股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阳光私募盼做时代风口的“飞鸟”
    2014-06-3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诚诚

      

      “中国的阳光私募和其他行业相比还处在上世纪80年代。”这是上周笔者采访的一家阳光私募的原话。这位公募出身、在私募行业浸淫7年之久的“老资格”的观点,我们不得不察。

      结合这位老总多年的创业经历,这是句颇有内涵的话:寄托希望又不乏戏谑。

      自我嘲讽的娱乐精神有时真是进步的调剂品。上述老总说,自己7年前创立私募时,市场还在5000多点,一路走来指数一泻千里,让他直呼二级市场“太艰难”。更重要的是,还有身份之惑。

      “很多投资者是冲着我来的,还得找个信托才能开户。这就像找个女朋友不能在自己家谈恋爱的感觉一样。”

      “正名”这件事,他苦苦等了7年之久,期间,为了发产品,信托、基金专户、券商、银行他都找过。直到最近,这家公司自主发行的私募产品才刚刚成立。

      更让他欣慰的是,时艰道阻,他发行的每一只产品都是帮客户赚钱的。

      所以戏谑是表面的,骨子里是信念、执着以及希望。

      回到最初的那个观点,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各种机会如雨后春笋般喷薄而出,是真正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在那个时代目光远大具有行动力的实战派,很多成为时代的风口浪尖的幸运儿。

      从放松管制、行业空间、创业激情、躁动的情绪以及“随处可见的蓝海”几个维度看,目前的资产管理行业确实很符合那个上升时期的特点。

      笔者近几周以每周两三场的节奏游走于各类论坛,看到各类或低调或先锋的阳光私募,不乏真诚的兜售自己的各种策略,最大的感触是,这个年代做个高净值客户是幸福的。太多“拥挤度”还不高的新锐策略动辄提供年化20%-30%,甚至40%的收益率,让你眼花缭乱,欣喜中无从选择。

      这些新锐策略包括不限于,量化对冲、CTA、宏观对冲、统计套利、PIPE等等,不一而足。这还不包括各类新品种股指期货、商品期货以及个股期权上市带来的具有超额收益套利机会。

      在中国,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桥水、索罗斯、KKR、元盛资产这些大名鼎鼎的对冲基金的学步者,虽然还羽翼未丰,但不乏坚定。他们再次看到了时代红利赋予的这个行业十倍以上的成长机会。

      事实上,2007年以来的广义理解上的熊市,让这几年成立的私募没赚到什么钱。

      “我去过很多银行、信托公司,那些高大上的机构有些楼上都有停机坪的。我们这个行业最高水准也就是重阳裘总所在的国金中心那儿了。”另一位某行业排名靠前的阳光私募不乏幽默的自嘲。

      可喜的是,接受了现有的游戏规则、行业发展桎梏,见证了很多同行的退出,还是有一些人在默默坚守着突出重围的使命,并且无时不再寻找甚至创造新的策略。一旦行业政策开了口子,他们就会拿出准备良久制作精美的PPT,为投资者带来一场醍醐灌顶般高水准的路演。

      一切都在懵懂而又清晰,激情有力又不乏躁动的创造着或被创造着,这或许就是属于那个以及这个“八十年代”的特别的韵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