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专版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政策加码
    助推股市向好
  • 海富通涉案老鼠仓被证实 内幕交易打击力度加大
  • 银华永祥保本(二期)
    7日开放申购
  • 基金投资新玩法:“套利”A股并购时代
  • 进与不进MSCI A股投资价值都在哪里
  •  
    2014年7月7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基金·基金一周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基金·基金一周
    政策加码
    助推股市向好
    海富通涉案老鼠仓被证实 内幕交易打击力度加大
    银华永祥保本(二期)
    7日开放申购
    基金投资新玩法:“套利”A股并购时代
    进与不进MSCI A股投资价值都在哪里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投资新玩法:“套利”A股并购时代
    2014-07-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诚诚

      

      如同巧妙的设计多师法自然,成功的投资必定顺应趋势。随着A股市场进入并购重组“大时代”,嗅觉灵敏的私募早已不满足于传统的玩法,而是另辟蹊径——从一级半市场攫取时代赋予的新红利。

      过去传统的阳光私募基金赚钱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从二级市场赚企业利润增长以及估值增长的钱。现在又有了第三种新途径:一级半市场“套利”并购重组。

      所谓“套利”,和A股市场目前阶段性的市场环境有关。在新概念、新经济炒得火热的当下,转型题材被投资者赋予了较高的估值。一旦传统企业与此沾边,股价立马“鸡犬升天”。在一级半市场投入的基金确定性相对较高。

      事实上,基金投资一级半市场并不新鲜,最常见的是定向增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审的准备定向融资的公司超过300家,其中160家企业定增目的是公司间资产置换、整体上市、壳资源重组等收购资产相关计划。

      就当大量的公私募基金拥堵在定增的道路上时,前瞻性较强的私募则瞄准了PIPE基金。在国内市场,这种方式主要是指阳光私募通过一定的折价投资上市公司,帮助企业进行并购重组,提升企业价值。这种做法比定增方式更为多样,更主动,投资收益也更为确定。用某私募老总的话说,就是与“大股东站在一起”。

      具体而言,目前很多上市公司都与PE公司合作成立并购基金,试图多方位收购实现产业转型。而进行PIPE投资的私募基金,则将募集资金以大宗交易、定向增发或可转债等各种方式提供给上市公司股东,分享公司未来资产重组、产业转型后的收益。

      笔者接触到的私募中,按照这种模式运作下来的年化收益不低于50%。如此“暴利”的背后是,当被收购资产利润率比原有上市公司高的情况下,投资回报基本就是确定的。所以不乏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并购前,通过各种方式增持股份。

      未来的更大想象空间在于,私募基金还可以在投资的过程中加入杠杆,即,举债投资。这样,这些投资于一级半市场的阳光私募,还将增加一块来自财务杠杆的收益。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并购重组风起云涌的时代。一方面,很多上市公司传统产业发展日渐陷入颓势,不得切入新兴产业重新获取产业发展动力;另一方面,IPO通道不畅,PE的大量项目试图出售给上市公司完成退出。

      在这种背景下,A股中30亿市值以下的上市公司均被看作“壳资源”,“蛇吞象”收购优质资产后,上演连续一字板涨停秀的公司比比皆是。

      不过,这种做法的争议在于,上述私募购买未来打算介入资产运作的上市公司是否有打“擦边球”之嫌。此外,当越来越多的公司并购重组只是为了短期做高股价时,这种模式是否会出现系统性风险。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告诉记者,长线投资的问题不大,但是也有利用内幕信息的可能。一般情况下,需要投行和发行人自行核查和承诺。

      对于上述法律及市场风险,理念较为成熟的私募似乎早有所警惕,有所为有所不为。

      “现在是鱼龙混杂的时代,我们的投资目标很单一,就是要和拥有管理团队的公司股东站在一起。”某私募公司老总告诉记者,在A股市场,这类公司一般都已经拥有80亿-90亿的市值了,他要做的就是在关键的时候推上市公司一把。他认为,这种“投票”给优质企业的做法,正是当前经济转型所需要的。

      某医疗行业私募基金经理也希望,未来能够深度介入行业增长。这位在医药行业曾经浸淫过十余年的博士后正在着手操作介入VC行业,他未来的蓝图就是,将自己培育过的小企业卖给上市公司,帮助行业成长。

      并购重组的“套利”机会或许只是阶段性的,当更多的人涌入时,机会自然会消失。能够保持持续成长的注定只会是掌握产业运作规律、能够率先站在优秀的大股东旁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