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宏观
  • A5:研究·市场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数据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券商策略周报:面临半年报风险 或难以向上突破
  • 五粮液之精髓:与时代同生的五粮
  •  
    2014年7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5版:研究·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A5版:研究·市场
    券商策略周报:面临半年报风险 或难以向上突破
    五粮液之精髓:与时代同生的五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五粮液之精髓:与时代同生的五粮
    2014-07-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元东

      自中国元代开始酿造蒸馏酒以来,高粱作为一种适合酿酒的植物而被逐渐推广。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明白农作物与酿造之间的辩证关系,比如魏晋以来就有记载,即使都是大米,也分为哪种适合酿酒,哪种适合食用。

      高粱出现后,别的农作物作为酿酒原料逐渐在北方的广大领域被淘汰:大米酿酒有些燥,且酒不香甜,酒产量也不高;玉米酿酒度数高,可是酒体杂质多,不好喝;而糯米则适合酿造黄酒。总之,高粱成为了酿酒粮食之王,取代了别的粮食,并且逐步向南方推进,开始征服白酒的江湖。

      可是,恰恰在宜宾,至今仍旧保留了五粮酿造的模式,成为中国白酒行业的例外,并且成就了丰富饱满的酒体,独特迷人的口味。因为这里面有深刻的历史积淀:五粮有配方,有独到工艺,有随时代而变化的精神,并不是说想模仿就可以模仿的。

      这种例外如何成就?尽管有大量学者研究,可是关于五种粮食的具体使用年代、成因等,还是缺乏明确记载,也没有准确起源,只能根据现有的口述材料,去揣测五粮液的初始阶段,为何保住了自己的独特的地方特点。地处西南地区的宜宾,自古以来就属于各民族混居之地,包括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他们有酿造杂粮酒的传统,多种粮食酿造酒,可以使不同粮食的香味和优点充分发挥,比如高粱酒的清香,糯米酒的醇甜,玉米酒的冲劲,苦荞酒的苦香,还有大米酒的醇厚。但是,这些酒的酿造,都不能说是五粮液的前身:技术不够稳定,少数民族地区没有形成酿酒的规范技术,粮食也时常处于更换中,那么这些地区的酿酒文化是不是给了五粮液一些影响呢?

      文化学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明王朝开始,汉人成为宜宾生活的主导人群,但是少数民族在下面的州域、县境,保留了自己生动鲜活的生活习俗,而重镇宜宾则是少数民族进行各种交易的重要市场,并且经常有各种庆典和集会,甚至有千人聚集而“高会”饮酒的习惯。明朝的宜宾保存了宋以来的诗酒风流的场面,除了在江边的“揽江”石刻下饮酒,还有许多著名的名胜,供当地名士和远方来客饮酒,比如说在流杯池,在真武山,甚至在乡村的越溪河畔,都有经常性的这种酒会。有学者设想,在这样一片兴旺的场面里面,你带来的玉米酒,说不定和这边储存的糯米酒,混合形成了新的味道,难怪路过宜宾的骚人墨客都会留下记录,说这里的酒质更胜前朝。

      就这样集杂成醇,多方佳酿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汇聚成了五粮液,这不仅仅是粮食的交汇,更是工艺的交汇,也是味道的交汇。中国酿酒工业到了元朝出现蒸馏酒,到了明代,白酒工业不断进步,度数和纯度都在增高,宜宾的杂粮酒,就是这种进步的最显著例证——可以用不同的粮食,酿造出醇厚度高的美酒,显然比单一使用高粱酿造要复杂许多。

      五粮配方确实随着时代进步而进步,到了清初,五粮液的系统基本成型了。外省人民的进入,使宜宾的优良水土、优质出产、外加丰富的酿酒传统焕发出了新光彩。

      根据历史典籍的记载,陕西商人清初大批进入宜宾,他们带来了经验和财富,和当地社会生活结合越发紧密,这其中,就有当铺、酿酒作坊等新兴事物,陕帮的陈三烤酒师,也就在这个阶段,开始丰富了杂粮酒的酿造。

      按照五粮液的前身老板邓子均的口述回忆,陈三师傅来到宜宾开酒坊,之后,就开始了一代代传下来珍贵的配方的新时期(配方所使用的主要粮食和今天区别不大,除了荞麦因为味道略带苦涩而被今天的小麦替代),配方还有宝贵的粮食配比,甚至还有灵活性原则,可以因为季节和气候的变化而调节粮食比例,包括四季的更迭下如何减少增加曲药等——五粮液的可贵就在这里,并不是一成不变,墨守成规。

      就这样,康熙年间,杂粮酒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不再是流传于江湖的传说,而是有了自己的独特系统,宜宾城里,既有简单的用高粱酿造的大曲酒,也开始有利川永、温德丰等杂粮酒作坊,有幸地是,每一代酒作坊的主人,都不甘于默默地根据传统规矩酿造,而是在不断尝试革新中。就拿邓子均为例子,他对每口祖宗传下来的老窖池进行了研究,知道了各自的秉性,进行了投粮比例和曲药份量的改革,并且慢慢改进了杂粮配方,结果酿造出了优质的杂粮酒。1909年,光绪年间的举人杨惠泉先生给杂粮酒命名为“五粮液”。1931年,利川永正式印刷了“五粮液”的商标。这个现在全国闻名的顶级名酒,开始不再仅仅为少数人所认知,而是顺江而下,逐步走出四川,走向大江大海,成为了全国名酒,乃至世界名酒。

      建国之后,五粮液有过短暂的停顿,但是很快于1952年恢复了生产。老先生邓子均被委以重任,开始了新的里程。也许是有天生求变的优质基因,五粮液大胆地改变了传统配方,用小麦取代了以往使用的荞麦,酒中的苦味减少,多了几缕新的芳香,要知道,这种改革需要勇气。1956年,在轻工业部举办的改进名酒品质的会议上,五粮液击败了众多名酒,成为第一,这份文件现在还陈设在酒厂的博物馆中。要是一般的企业,肯定就会放弃革新,沿用老办法了,可是五粮液没有,各种工艺和配方的改进,使五粮液一直在名酒行列中位列前矛。

      1963年全国名酒的第二次评比上,五粮液再次成为全国名酒(1952年底刚刚恢复生产的五粮液很遗憾地没有赶上第一次全国名酒评选,在之后的历次评选中,只要五粮液参加,均榜上有名)。专家的审评意见是: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

      各味谐调,这句看似简单的话中有丰富的含义:如何做到各味谐调,味道全面?这里面有秘诀,也就是五粮液这种独特配方、独特工艺的好酒,在中国酒业的历史长河中的最大贡献。(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