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裴文斐 ○编辑 张亦文
7月8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13-2014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该《报告》是由中国信托业协会组织编写的首份行业发展报告,报告通过对监管数据的分析,客观全面地反映了中国信托业2013年的发展情况。而关于信托业的转型及刚性兑付问题,成为报告关注的重要内容。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伴随近年来信托业的快速发展,信托业的风险也在积聚和逐步显现。2013年以来,矿产、房地产等信托产品风险相继暴露。针对信托业存在的风险,无论是信托公司还是监管部门都采取了一系列防范处理措施。同时信托业实行信托赔偿准备金制度和净资本约束制度,也在帮助信托行业增强风险抵御能力。根据《报告》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行业计提的信托赔偿准备金已达90.60亿元,实收资本总额为1116.55亿元,净资产为2555.18亿元,具有一定的单体或项目风险抵御能力。
然而,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道富看来,除了信托产品本身的风险,我国信托产品风险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刚性兑付——信托公司甚至政府部门,超越信托合同和信托法的有关责任要求,为信托投资者(受益人)提供额外的风险保障。
中央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祥轶在《报告》的发布会上指出,“刚性兑付”如果存在于投资者的意识中,必须打破。
“‘刚性兑付’一方面是无法可依的;另一方面也是不符合市场交易的基本的公平性原则的:只要高收益,不想承担相应的风险,这样的机会在市场里可能有,但不可能多、更不可能持续。”孟祥轶说道。
陈道富在发布会上指出,刚性兑付的普遍存在,反映了多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者教育问题;二是行业发展的无奈;三是过度强调信托公司的股东责任和信托公司资本金的风险保障作用;四是风险责任的不清晰。
加快探索转型发展
经过数年的高速发展,2013年信托业开始显现增速放缓的趋势,而从市场环境来看,各类金融机构纷纷大力开展资管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加剧了市场竞争。大资管时代已成为信托公司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信托业的转型也势在必行。
报告指出,展望未来,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信托公司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探索新的业务模式。要从融资方的融资需求切换到投资方的投资需求上来,更多地立足于委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开发、设计相适应的信托产品。
而信托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王丽娟在发布会上表示,“未来信托业应更多地立足于委托端客户的理财需求开发、设计相适应的信托产品。信托行业的转型之路必将充满新的挑战,需要重新建构业务模式,打造新的业务能力,并进行相应的组织变革。”
北京信托总经理王晓龙指出,“目前,已经有信托公司在包括另类投行、私人财富管理、成立直投子公司等方面有所探索;北京信托也在加快转型步伐,除上述业务外,也在尝试借助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平台,实现发行人与债权代理人双重角色的重叠,告别刚性兑付的盈利模式和风险与收益严重不对等的投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