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世瑾 编辑 吴正懿
“中国、东南亚和印度将成为未来工业机器人增长最显著的区域。”在昨日召开的中国国际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国际机器人联盟(IFR)主席Arturo Baroncelli如此预测。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则预期,力争在2020年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的密度数据提升至100。
机器人行业潜力巨大
本次论坛吸引了包括IFR、工信部、863机器人技术主题组,德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机器人行业性组织在内的多方参会。
Arturo Baroncelli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工业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为58,而中国还不到30,“低密度和可见的高人力成本、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将使中国机器人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huge potential)。”
作为主管部门负责人,工信部工业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从产业趋势上谈了自己的观点。去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不过其中只有约四分之一为国产。因此,他对中国机器人行业协同创新的问题十分关注,并表示将加强顶层设计,“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十三五’相关产业规划,预计到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体系要具备3至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8至10个产业配套集群,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
这个目标有点大。但记者身旁的一位来自投资机构的听众对此十分有信心,“这是个没有天花板的行业。”
具体到短期行业规划,王卫明表示,今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04专项,即高档数控机床数字化设计关键技术与工具集研发及典型产品应用)将重点支持机床机器人,同时将重点推进在汽车发动机、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六个行业自动化车间的应用。
863机器人技术主题组组长、哈工大机电学院院长赵杰教授指出,中国机器人行业除了外国产品占据主要份额外,国产产品以坐标型、平面多关节型为主,而多关节型以外资产品为主。在应用上国产机器人则以涂层居多,相对焊接基本被外资产品垄断,“这说明我们的产品还主要应用于性能要求低的领域,所以产品的附加值还比较低。”
赵杰透露,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上,中国企业也开始拥有话语权,“RV减速器、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等产品开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在一些机器人产品上应用。”
下一代机器人研发获重视
在中国机器人行业奋力追赶的同时,国际有实力的制造业大国也没有闲着。除了一直高调宣布要吸引制造业回流的美国以外,王卫明也透露,欧洲已启动了大型民用机器人研发计划,代号“火花”,总投资高达28亿欧元。
Arturo Baroncelli同样指出,全球范围内的自动化进程正在加速,推动因素包括节能技术和新材料的发展、更多企业注重打造全球竞争力等。
在下游行业方面,Arturo Baroncelli认为,食品饮料、制药和医疗服务、生物医学领域将会成为下一个机器人应用的热点。在会后的单独交流中,他告诉记者,一些工业领域机器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95%,而这三个领域目前的机器人使用比例还很低,“这些行业的企业很快会意识到,如果不提升机器人的使用,公司将面临生存困境。”
对于未来行业的发展,专家们也都给出了前瞻性的意见。德国机器人和自动化协会会长帕特里克·施瓦茨坎普夫认为,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将体现在人机协作和服务型机器人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