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私募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互动
  • A15:基金·研究
  • A16:基金·特别报道
  • 敢于集中式投资那些真正优秀的企业——解密袁鹏涛的业绩“基因”
  •  
    2014年7月28日   按日期查找
    A6版:基金·私募 上一版  下一版
     
     
     
       | A6版:基金·私募
    敢于集中式投资那些真正优秀的企业——解密袁鹏涛的业绩“基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敢于集中式投资那些真正优秀的企业——解密袁鹏涛的业绩“基因”
    2014-07-2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一条“V型”反转的净值曲线背后,是一家私募基金关于理想、坎坷、艰辛、坚守与收获交织的故事……

      外表光鲜的私募行业,大多数人走得并不顺畅,即便是昔日公转私的明星基金经理们,其光芒在熊市下也暗淡了许多。

      在经历了市场走熊,合伙人“磨合”,基金净值大幅回撤的袁鹏涛,始终咬牙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

      5年来,他苦心孤诣“练内功”,塑造自己,塑造团队……

      他的坚守,终于迎来了曙光,其管理的基金净值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净值实现了翻番。 我们走近他,聆听他的沉浮故事,也寻找到了在资产管理领域坚守的意义……⊙本报记者 吴晓婧

      当理想遭遇现实

      5年前,袁鹏涛毅然选择了离开待遇颇为优厚的券商自营,开启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梦想……

      那一年,心怀理想的他,对于未来,有着非常乐观的憧憬。

      他执著地认为,中国民间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对于资产管理的需求,一定会爆发。

      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袁鹏涛想要在资产管理行业有所作为,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的野心。

      袁鹏涛说,自己想要的是一种“存在感”,即使当初放弃了一些很好的机会,也丝毫没有后悔。“在一个空间巨大的行业中,能够身处其中,有朝一日甚至能够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这是我的理想。”

      彼时,袁鹏涛已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十五年。用他的话讲,“在体制内呆了许多年,积累了不少人脉,也调研过上百家公司,一切似乎是水到渠成。”

      然而,当理想遭遇现实,他选择的这条路,却充满着艰辛和不易……

      2010年,市场开始下跌,2011年,更是一个“股债双杀”的年份,市场走熊,再加上合伙人“分歧”,基金净值一度大幅回撤,客户压力随之而来。

      “压力大的时候,只能自己舔舐自己的伤口,只有靠自己咬牙坚持。”说道到这里,袁鹏涛有些动情,“公司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为了压缩成本,我们从最初200多平方米的大办公室,搬到了目前的小办公室。”

      最初的两三年,是很痛苦的,当时很多客户都认为,如果行情这样发展下去,要把净值做到面值以上,至少要好几年。

      “我控制自己不想这些,只是一心想办法重新塑造自己,塑造团队,只有当你和你的团队站起来了,形成有效的投资体系后,才能把业绩做上去。”

      “人在困难的时候,一定要乐观。”回忆起当初的点滴,袁鹏涛说,乐观不仅能够激励自己,还能够感染你周围的人,给你的团队带来向上的力量。

      在坚持中看到曙光

      私募基金,这是一个外表看似光鲜的行业,但A股市场一“熊”就是好几年,很多人,在熊市的煎熬中,选择了离开。

      有人说,80%的阳光私募都处在亏损状态,不知道这个数字是不是准确,但业内一位规模排名前几的私募老总对记者说过,过去几年,私募基本上没有赚到什么钱。

      “一些当初一起拼搏做私募的朋友,因为市场行情不好,就放弃了,移民了。”袁鹏涛一直咬牙坚持着。

      “永远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因为不知道明天有怎样的惊喜。”他的坚守,也终于看见了曙光。

      2013年,中域增值1期的净值触底反弹,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净值实现翻番,在可比的1063个阳光私募基金中排名第2,即便是在今年这种“难做”的市场中,其基金净值也增长了28%。

      回头看自己从券商自营到私募基金,袁鹏涛感慨,“这是一个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过程。自己此前在体制内也很勤奋,但在体制内再努力再勤奋,对于投资的理解和钻研,也和体制外不一样。”

      “体制外是要以自己的生存为代价,去学习投资的,而体制内享受着高薪,没有生存压力,作为基金经理,有太多的卖方会给你支持,还有买方的研究员支持,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和挑战自己的血性。”

      做私募的前两年,袁鹏涛笃定的认为自己能够做好投资,但后来才发现,曾经在体制内的自己,并没有苦心孤诣、深入骨髓的地思考过问题。

      2012年之后,他慢慢冷静下来,也否定了许多自己曾经认为正确的东西。

      这种一个不断自我否定,不断提升的过程,其过程是痛苦的,但最终,袁鹏涛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他开始立足于产业研究,寻找那些真正的成长股。

      为了避免净值的大幅波动,袁鹏涛也积极进行仓位管理。在其看来,“控制净值回撤的核心是仓位管理,要想避免净值出现失控的回撤,一定要进行仓位管理。”

      估值的均值回归,是市场永恒的规律。“当市场向一个趋势波动较长时间后,我们就会选择控制仓位。”不过,在袁鹏涛眼中,市场已经到了熊市末期,所以仓位不会太低,始终会保持50%以上的仓位。

      从产业崛起中寻找机会

      当问及过去2年多的优异业绩的“基因”,袁鹏涛的答案是:要敢于集中式投资那些真正优秀的企业。

      集中式投资,是一把“双刃剑”,考验的不仅仅是基金经理的选股眼光,还有他的胆识……

      在袁鹏涛看来,真正优秀的企业,毕竟是少数,一旦认定,就要敢于集中式的长线持有。

      “所谓时势造英雄。”袁鹏涛认为,任何伟大的企业或者企业家,都是依赖产业的兴起而兴起的。

      在他看来,过去30年,中国经济增长都是靠投资拉动的粗放式增长,但去年开始,经济格局开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转型的深入,改革也越发密集,相信未来5到10年,会有一批支柱型产业脱颖而出。”

      “即便现在很多产业看起来是主题概念投资,但小的产业会慢慢成长为大的产业。”袁鹏涛说,“要想在投资上取胜,一定要花80%的时间,去观察去思考哪些产业会有相对确定的大机会。而当新产业的崛起时,其研究方法和估值体系也和过去有着很大的不同。”

      据了解,其管理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持股周期已经超过了两年。袁鹏涛说,这是一家做医药、农药中间体的企业,经过我们长期跟踪,认为这个产业会崛起,在长期跟踪后,发现这个企业的管理层也非常优秀。

      “管理层非常踏实,董事长是一个有情怀的人,一路走来也非常不容易。”我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这种企业值得长期投资。”

      袁鹏涛说,集中投资的前提,是真正能够看明白你所投的公司,要从产业的角度去看问题。“即便是优秀的企业或者企业家的力量,在某些不可抗力下,也是脆弱的,但是产业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我们需要从需求的角度,去判断未来中国哪些需求是巨大的。一旦做出了前瞻性的判断,就不会在人云亦云、市场情绪高涨的时候买入,这意味着,我们是在相对低位建仓,会有比较大的安全边际。”

      投资最重要的三件事

      算算时间,今年已是袁鹏涛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的第20个年头,穿越了几个牛熊周期……

      历经市场的磨砺,当记者问他,20年的投资生涯,投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有些出乎意料。

      “内心平静”,袁鹏涛淡淡地说了这四个字。

      “这一两年,内心比过去平静了许多。”袁鹏涛说,当内心平静后,能够合理地理解自己的欲望了。“一个人只有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该要有多大的欲望,也才会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也只有真正平静了,内心才会有力量,才能够抵抗住很多外界的诱惑。”

      袁鹏涛说,他喜欢读历史书,当一个人阅历不够的时候,很难从历史中汲取一些东西,而透过历史沧桑,看那些人、那些事,一切都会归于平淡,当一个人有历史感了,就会把事情想得更明白,更能控制自己外向的欲望。

      “独立思考”,是袁鹏涛认为做投资必须具备的第二个素质。

      “巴菲特、芒格都是思考的大家。”袁鹏涛说,做投资,大部分时间都是获取信息、归纳,然后思考,而真正行动进行交易,是很少的部分。

      “保持独立思考,这个道理谁都懂,但市场中充斥着很多噪音,很难做到知行合一。”袁鹏涛说,只有经常思考,才能保持独立性,而只有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思考出来的东西,才不会摇摆。

      “平静的心,会守护你,呵护你的独立思考,让你在投资中,真正按照自己内心的方向去走。”

      方向感,则是袁鹏涛认为做投资必须具备的第三个素质。“重要的不是奔跑的速度,而是方向。”

      袁鹏涛常常告诫自己,把脚步放慢一些,重要的是方向感。对于未来,他看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军工、在线教育等。

      回头看20年的投资之路,他很感慨,“我们经历的市场,是从投资工具单一到逐步丰富,需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过程中,注定不会形成固定的风格。在转型期,各种产业加速转型,不同产业的发展体现路径并不一样,所以很难形成鲜明的投资风格,而中国很多‘伪价值投资者’,没有与时俱进,难免会被淘汰。”

      永远“在路上”

      人生中,很多东西需要体验,需要花时间和触角去感受,袁鹏涛说,自己很享受“在路上”的感觉……

      他喜欢往外跑,喜欢去上市公司调研,看企业,至少一周调研一家企业,有时候会接着跑好几家。

      在其看来,要找到一个好的公司,首先要看产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要看商业模式,第三,则要关注管理层的资源整合能力。

      “进入后工业时代,有形资产的重要性已经没那么重要,而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则开始凸显。” 袁鹏涛说,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社会资源的获取比过去更容易,只要一个人有资源整合能力,就能够通过互联网把各种资源调配起来。

      对于未来资本市场,袁鹏涛并不悲观,他说,市场用反复无序的震荡,来抵消下跌的震荡。虽然从经济基本面、资金面、市场情绪等方面来看,充斥着种种利空因素,但动态来看,国家意志能够促使一些小产业逐步发展起来,随着过剩的产能逐步出清,未来2、3个季度,可能经济在底部企稳,牛市就来了。

      这几个月,袁鹏涛爱上了跑步,每晚会跑上五六公里,他说,“跑步不仅能够释放压力,还能够产生克服困难、克服小我的成就感,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还能够远离市场、想清楚很多问题。”

      采访的最后,袁鹏涛终于露出了笑容,他说,跑步是一段孤独的旅程,人生很多东西,会在跑步的过程中起很大的变化。而他,很享受那种“在路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