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屈红燕 ○编辑 剑鸣
2014年3月17日,首批50家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书,拉开了私募阳光化的序幕,私募基金从此开始变身正规军,与基金券商等机构站上了同一起跑线。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里,已有3000多家私募实施备案,管理基金接近2000只,管理规模接近2万亿。
从无序到有序,从潜行到阳光,私募享受着转正之后的红利。
——摆脱信托通道,成本直线下降。
“与以前绕道信托时相比,每只产品至少每年节省50万元成本,公司还有3只产品正在筹备中。”上海宝银创赢董事长崔军欣喜地说。宝银创赢是首批拿到“私募管理人证书”的私募之一,在短短三个月中,该公司已经自主发行了3只产品。
摆脱了信托的通道依赖,不仅意味着成本下降,私募更由于独立身份成为各方争夺的“香饽饽”,得到的服务成倍提高。崔军说,新的身份增加了他们与券商银行等的谈判砝码。
——自主发行,打开创新空间。
“相比成本下降,私募更看重的是自主发行所带来的金融衍生品创新空间打开。”翼虎投资总经理余定恒说。
“以往凡是动用期货的,凡是增加杠杆的,在信托等合作伙伴风控部门的眼中都是高风险的,即使获批也会费尽周折。”一位专注于债市投资的私募人士说。而崔军的两只可转债杠杆基金发行设立仅用了短短两个月时间,发行效率相比信托通道无疑得到大幅提高。
登记备案制下,私募打通了传统投资与衍生品之间的通道,股票、债券、期货均可以在此玩转,动用杠杆也不再是洪水猛兽。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中,已经出现了多只商品期货类产品,如“白石资产-光大银行-融程1号资产管理计划”和“德泽财富宝城系列之步步为营1号”等。
在享受阳光化带来的红利同时,私募业也不可避免地碰到了烦恼。
——由投顾转身为资产管理人不易。
“在权利增大的同时,责任也在加大,以前的身份就是投资顾问,私募基金的申购、赎回、估值等事项均由信托来承担,私募做好投资就可以了,但现在私募的法律身份是资产管理人,这种身份转变意味着不仅需要做好投资,而且要对基金负起全部责任。新的基金法也规定,不因私募将投资之外的事情外包第三方就免除私募的责任。”正在自主发行第一只新产品的私募老卢感叹道,现在就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养,必须对每一笔申购、赎回,每一次估值核算进行复核,不因外包第三方而责任减轻,法律身份完全不同,压力有点大。
——对资金募集渠道等约束出现不适。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于7月中旬发布,对私募的资金募集渠道和合格投资者均作了明确。一些私募感叹,未来产品募集难度可能有所增大。
“过去十年,私募主要都是用报告会的形式来募集资金,市场火爆时,一场报告会就可以募集几亿元的规模。过去用了十年的方式,好像也没有出现过大的问题,现在一下突然被禁止了,我真的找不出其他替代的销售方式。”华南一私募投资总监说。详见封三·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