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晓婧 ○编辑 张亦文
在上海财经大学MBA的课堂上,一位金融学教授放映着PPT,她指着其中一张说,这是黄明教授好几年前做的,PPT中的两位学者,去年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投资学课堂上,黄明的名字被屡屡提及。
此后,记者关注了黄明大大小小的讲座,不管是谈全球金融市场的形势、国家核心竞争力,还是谈资本市场证券化、人民币国际化,或是谈中国股市的改革与挑战,抑或是楼市投资,他总是妙语连珠,观点犀利。
熟悉黄明的一位EMBA学员这样评价他:黄明在行为金融学、金融衍生产品、中国上市公司研究、构建量化投资体系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他总能信手拈来一些生动的实例故事,配以风趣的比喻,在笑声中感悟他的独立思考的见解。
学员们有时开玩笑说,商学院教授的讲义很多年不变。但黄明说,他为此自豪。“那个坚实的理论框架,是许多智慧的积累和结晶,是经得起时间和不同语境考验的,我不需要时时改变,我只需要不时的做加法。”
教学之余,黄明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他的研究成果多见于《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期刊》、《经济学理论期刊》、《经济学季刊》和《金融学期刊》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
黄明曾直言,喜欢走“上层路线”,愿意给国资委、监管层的官员们讲课,因为只有影响这些人才能让他的“盛世危言”发生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这也是他所认为的作为一名学者最重要的价值之一。
如今,黄明辗转于中美两地,做教授、做投资,都做的津津有味,但也异常忙碌,而记者与黄明的访谈,只能放在周末的大清早,因为其余之间,他已经安排得满满当当。在酒店的大堂,记者见到了这位儒雅的学者,听这位在A股做投资“接地气”的教授,侃侃而谈行为金融学的别样战法。
如今,黄明的事业重心,已经从教学研究转为建设资产管理品牌。人到中年,黄明坦言,“自己和合伙人,都不缺钱,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出品牌。”
黄明给投资团队设定的目标很清晰,“10年之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能够帮助我们的投资人每年获取15%-20%的收益,我想,这就是我们一辈子最骄傲的事情。”
熟悉他的人说,他将自己所有的现金,都投入了自己的产品里。
黄明笑言,“因为这是我能够找到的最好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