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T1:汽车周刊
  • T2:汽车周刊
  • T3:汽车周刊
  • T4:汽车周刊
  • T5:汽车周刊
  • T6:汽车周刊
  • T7:汽车周刊
  • T8:汽车周刊
  • 反垄断如何避免“误伤”自主品牌
  • 上半年法雷奥中国业务增长36%
  • 东风日产欲进军全球
  • 英菲尼迪艺术领域再发力
  • 马自达7月销量同比增长36.4%
  • 神龙调高全年销售目标
  •  
    2014年8月7日   按日期查找
    T3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 T3版:汽车周刊
    反垄断如何避免“误伤”自主品牌
    上半年法雷奥中国业务增长36%
    东风日产欲进军全球
    英菲尼迪艺术领域再发力
    马自达7月销量同比增长36.4%
    神龙调高全年销售目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反垄断如何避免“误伤”自主品牌
    2014-08-07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志勇

      ⊙张志勇

      

      自从2014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及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公布了“零整比”之后,汽车行业反垄断调查风声日紧,越来越多的豪车企业开始做出被动的回应。国家主管部门采取的异常强势的一连串的反垄断调查动作,将打破所有汽车企业原先抱有的侥幸、观望心理,一场史无前例的打击垄断的行动已经逐渐进入高峰。

      国家反垄断调查自然大快人心,中国汽车市场消费者是反垄断调查行动的最大受益者。那谁是最大的输家呢?

      自然,所有存在垄断行为的汽车企业都将成为这次反垄断行动的输家,然而,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自主品牌将成为这次反垄断调查最大的“误伤者”。

      反垄断调查行动的直接结果是:汽车企业纷纷降低新车市场销售价格,放松对新车市场销售范围以及价格的管控,降低售后服务的价格水平,放松对于经销商配件采购渠道以及价格的管控等等。

      但是,涉及新车与售后服务领域的如此大规模的价格调整,带来的将是中国汽车市场价格体系的重置。

      其实,即使没有国家反垄断调查的介入,价格下降仍然是许多汽车企业都已经或者即将采取的一项竞争策略。这主要源于如下几个因素:国家对于平行进口市场渠道的放开,让跨国公司感受到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市场增长速度的放缓使得价格调整成为必要;更多的国产化豪车产品的加入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而反垄断调查更是从背后使劲推了一把。

      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大幅下降成为一种必然。

      汽车产品价格下降固然使得豪车汽车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下降,但是并不会造成亏损。因为豪车汽车企业丧失的是超额垄断市场利润;而且,随着豪车市场产销规模的扩大,以及国产化进程的推进,豪车汽车企业的成本也迅速下降,这就给了豪车汽车企业更大的降价的空间。

      而豪车汽车市场的价格松动,将给一般品牌的汽车企业带来巨大的价格压力,并最终带动整个汽车市场价格呈现波浪式的下降。先是合资公司,再是自主品牌,都将被卷入这次最猛烈的降价风潮之中。

      由于合资公司相对自主品牌在品牌形象上更具有竞争力,因此,虽然合资公司会因为价格的下降带来收入与利润的减少,但是这种减少额度可以通过抢占自主品牌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一定程度的弥补。

      反观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处于整个市场价格体系的末端。由于自主品牌本身的价格就处于比较低的一个水平,许多产品的价格本身就已经接近成本。如果被迫下调市场价格,那么自主品牌将不仅仅迎来更加残酷的市场份额继续下降的局面,更加让人担忧的是,自主品牌将面临大面积亏损的尴尬。

      截止到2014年6月,中国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已经出现十连降。而从年度数据来看,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在201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就一直处于下降之中。

      这一轮自主品牌市场份额下降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几乎所有的主流自主品牌都处于增长乏力甚至下滑,二是自主品牌产品品质一直呈现持续上升态势。

      按照一般的市场规律,随着市场消费者对自主品牌产品品质以及品牌形象的认可,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将在下降过程中找到一个基本稳定的点位,然后随着中国市场消费理念 改变以及汽车作为身份地位象征的光环的逐渐消散,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将重现回升。

      然而,此次反垄断调查行动将加快整个市场的价格调整幅度,从而让自主品牌在还没有来得及进入回升通道之前,陷入到一个不能自拔的境地。这对于自主品牌将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中国政府以及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必须对未来的市场有更加清醒的认知。政府在坚持不懈查处垄断的同时,需要通过政府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等措施来提升公务用车使用自主品牌的范围与频率,以帮助自主品牌提升社会形象和知名度。同时,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应该在坚持不断改善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倾力实施成本下降工程。而这恰恰是自主品牌的弱项。

      日系汽车企业经常讲,要将干毛巾拧出水来,意思就是说任何时期的成本下降都是存在空间的。成本下降不是减配,更不是以降低品质为代价,有效的成本下降可以通过改善工艺、提升组织效率、改善配套体系等等。甚至工厂废物的处理都潜藏着巨大的利润空间。

      自主品牌将迎来一个真正生死存亡的时代,但或许也是凤凰涅槃的时代。

      (作者为汽车行业观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