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投资增长受房地产与制造业调整抑制
  •  
    2014年8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研究·宏观
    投资增长受房地产与制造业调整抑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投资增长受房地产与制造业调整抑制
    2014-08-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4中国经济年中观察与展望·投资篇

      总体策划:郭 濂(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祝宝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

      程培松(上海证券报副总编辑)

      课题组长:黄剑辉(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

      王远鸿(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邹民生(上海证券报首席编辑)

      课题组成员:牛犁、王阁、应习文、王兆阳、李若愚、闫敏、

      刘玉红、徐平生、张前荣、刘鹏、胡祖铨、

      邹蕴涵、 陈彬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

      ■今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减速回落态势。1-6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7.3%,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放缓2.8和2.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

      ■在三大主要投资领域中,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但降幅有所收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持高位,是支撑总体投资的主要因素。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同比增速滑落至2009年7月以来的最低点,是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拖累因素。

      ■今年1-6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0.1%,高出全部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5.1%,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中工业投资结束此前连续四个月的放缓态势,表明随着经济的逐步企稳,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已有所恢复。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仍比较低迷,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企业投资动力不足、房地产市场有深度调整风险、财政潜在风险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形成较大挑战。

      ■综合判断,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将增长17.1%左右,全年预计将增长17.2%左右。从主要投资领域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继续保持高位,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双双小幅回落。

      今年1-6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7.3%,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放缓2.8和2.3个百分点。

      下半年,加快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粮食水利、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建设和促进重点区域投资,鼓励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投资,简政放权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将为投资增长注入新动力,但制造企业投资动力不足、房地产市场出现深度调整风险、财政潜在风险增加、企业融资成本仍然过高等问题对投资增长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总体来看,我国投资将呈现出平稳增长态势,初步预计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7.1%左右。建议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破局性重组,防范财政金融风险,缓解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的政策。

      

      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呈减速态势

      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减速回落态势。1-6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17.3%,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放缓2.8和2.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100.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3%,增幅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

      1、制造业、房地产开发投资减速,基建投资高速增长

      在三大主要投资领域中,1-6月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14.8%、22.8%和14.1%,增幅同比分别放缓2.3、0.8和6.2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但降幅有所收窄。随着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推进实施,高耗能行业投资明显回落。1-6月六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1%,同比回落2个百分点,比制造业投资增速低3.8个百分点。七大装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4.8%,与去年同期持平,增速逐月走高。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保持高位,仍然是支撑总体投资的主要因素,其增速高于总体投资5.5个百分点。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较快,同比增长26.4%。

      房地产开发投资成为上半年投资增速回落的主要拖累因素,累计同比增速滑落至2009年7月以来的最低点。

      2、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有所提高,投资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分产业看,1-6月,第一产业投资占比2.3%,同比提高 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占比41.9%,同比降低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比55.8%,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是稳定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主要力量。1-6月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9.5%,高于全部投资增速2.2个百分点。

      3、中西部投资增速快于东部地区,投资的区域结构有所改善

      1-6月,东、中、西部地区投资累计同比分别增长16.3%、19.2%和18.6%,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持续高于东部地区,投资的区域结构继续改善,产业转移和结构转型依然是驱动中西部投资增长的重要动力。

      与上年同期相比,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放缓了2.4、4.4和4.1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投资降幅相对较小,而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地区面临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投资减速较大。

      4、民间投资比重继续提高,投资意愿有所恢复

      民间投资增速继续保持高于全部投资增速的态势。1-6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0.1%,高出全部投资增速2.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65.1%,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仅增长14.8%,低于民间投资增速5.3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7.7%,与前5个月持平;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18.1%,比前5个月加快0.3个百分点,结束此前连续四个月的放缓态势,表明随着经济的逐步企稳,民间资本的投资意愿也有所恢复。

      

      融资成本过高等因素制约投资增长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仍然比较低迷,下行压力较大。制造企业投资动力不足、房地产市场出现深度调整风险、财政潜在风险增加、企业融资成本过高等问题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形成了较大的挑战。

      1、制造企业投资动力不足

      首先,制造业领域的产能过剩矛盾仍在不断发酵,PPI连续28个月负增长,影响企业盈利状况和投资意愿。在去过剩产能的大趋势下,高耗能行业投资将继续回落。

      其次,受市场需求不振、利润偏低等因素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近期制造业投资增速弱势企稳主要是靠铁路等基建投资的带动,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的经营活力和动力并未出现明显改观。

      再次,微刺激政策受益者多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未出现较大改善。小型企业PMI继续走低,私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速不升反降,都反映了中小企业的投资信心有待增强。

      2、房地产市场出现深度调整风险

      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出现深度调整风险,市场供过于求,库存继续增加,销售面积、销售额、新开工面积均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趋紧。

      首先,2012年下半年以来房价持续暴涨刺激了住房开发投资的迅猛增长,大型房地产项目相继推出,并在今年集中入市,造成房地产市场阶段性的供给过剩格局。

      其次,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负增长,销售形势遇冷。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销售额下降6.7%,直接影响着房企的销售资金回笼。

      再次,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增速明显回落。因房地产市场销售遇冷,银行纷纷收紧房地产贷款和上调房贷利率,以定金及预付款、个人按揭贷款为主的其他资金来源同比负增长,国内贷款和自筹资金增速也都处于较低水平。

      最后,房屋新开工面积增速大幅下降,预示着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将会放缓,尤其是如果房地产市场出现深度调整,将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3、财政潜在风险增加

      一方面,地方政府面临偿债高峰期。2014年到期偿还的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总额达2.4万亿元,偿债能力相对较弱的市县级地方融资平台也有近240亿元的城投债需要到期兑付。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偿还严重依赖土地出让收入,稳定性较差,尤其是今年开始严格执行的“建设占用耕地的,必须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政策,极大地束缚了土地财政的运作空间。1-6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21129亿元,同比增长26.3%,增幅同比回落20个百分点。

      在偿债高峰、土地政策收紧和加强政府性债务监管的多重压力下,地方政府举债投资的冲动将得到收敛和抑制,影响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

      4、企业融资成本仍然过高

      当前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和应收账款净额两项资金占用明显上升,资金周转速度放慢。虽然上半年我国货币信贷总量不小,社会融资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投融资机制方面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矛盾。

      一是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和利润水平较高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需求旺盛,拉高资金成本。

      二是互联网理财快速崛起,银行资金来源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导致金融机构筹资成本在短期内较快上升。

      三是房地产和去产能领域的信托产品到期违约风险频现,拉高风险升水。

      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动实际利率中枢上升。

      

      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将平稳增长

      1、投资平稳增长的有利因素

      信贷趋于宽松支撑投资增长。

      上半年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6月份广义货币余额同比增长14.7%,比去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也超市场预期,1-6月份高达10.57万亿元,同比多增4175亿元。货币政策一般存在3-6个月的滞后效应,预计下半年政策效果将会有所显现。

      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

      取消和下放审批权限继续落实,自去年以来,政府大幅取消投资审批事项,尽量缩减投资项目政府核准,向民间资本开放金融、铁路等领域,放宽公司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等。上半年国家发改委核准项目数量比去年同期减少48.6%。企业投资自主权“还权到位”,有利于进一步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望继续快速增长。

      随着微刺激政策的不断出台和落实,铁路、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将成为重点投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望保持快速增长。

      一是通过发行1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设立2000-3000亿元的铁路发展基金推动中西部铁路建设。

      二是由国家开发银行成立住宅金融事业部,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住宅金融专项债券,重点用于支持棚户区改造及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

      三是放宽准入,在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重大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工程,油气管网及储气设施、现代煤化工和石化产业基地等方面,首批推出80个示范项目,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经营。

      四是推进一批全局性、战略性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在中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建设一批重大调水和饮水安全工程、大型水库和节水灌溉骨干渠网。

      服务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6月1日起电信业开始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新增固定资产设备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将直接增强电信行业的投资意愿。同时国务院部署加快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以及现代保险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新兴业态发展,有助于服务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农业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在国家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的支持下,农业投资增长水平有望提高。加大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能力。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700多亿元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引水调水、骨干水源、江河湖泊治理、高效节水灌溉等重点项目。

      加大农村民生工程投入力度,完善农村水、电、路、气、信等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电网改造、农村沼气、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建设。以东北地区和南方稻谷产区为重点,今明两年将新建1000亿斤仓容的粮食仓储设施。

      2、投资面临的不利因素

      新开工项目增长缓慢影响后期投资。

      上半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增速仅为13.6%,分别比前年同期、去年同期回落9.6、1.5个百分点。而且自去年开始,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额增速就持续小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作为投资的先行指标,当前新开工项目增长缓慢预示着下半年投资增速难以回升。

      制造业投资缺乏新动力。

      制造业的困难仍然比较突出,产能过剩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化解,市场需求不足。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新兴产业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制造业处于青黄不接的阵痛期,难以支撑起大规模的投资需求。

      房地产开发投资将继续下滑。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处于调整阶段,房屋销售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同比负增长,去化周期拉长,开发到位资金增速继续回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持续走低,预示着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将延续当前下行走势,回升缺乏支撑。

      综合判断,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预计将增长17.1%左右,全年预计将增长17.2%左右。从主要投资领域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继续保持高位,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双双小幅回落。

      

      采取综合措施保持投资平稳增长

      1、落实结构性减税,支持企业转型升级

      一是要加大并落实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的优惠政策,并适时推广到人力资源开发、能源节约等领域。

      二是要扩大加速折旧的适用范围,缩短最低折旧年限,促进企业设备更新,激活投资需求。

      三是要取消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并对外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2、推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破局性重组

      一是采取企业自愿、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破局性的重大兼并重组。

      二是优化涉及企业兼并重组的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制度保障。

      三是鼓励银行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扩大并购贷款规模,完善贷款期限,及时支持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

      四是丰富企业兼并重组的融资渠道,充分利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产业投资基金、并购基金等各类融资工具。

      3、多举措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水平

      一是引导商业银行纠正单纯追逐利润的行为,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首套房信贷的支持,优先满足居民家庭首次购买自住普通商品住房的贷款需求。

      二是对于部分住房库存消化周期较长的城市,可允许调整住房限购等政策措施,并压缩住房开发贷款。

      三是尽快落实针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方案,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棚户区改造的力度,稳定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

      4、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一是推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债务举借、使用、偿还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债务风险监控。

      二是加强对现有地方融资平台的监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举债行为,防止可能出现的偿债危机。

      三是推动自发自还试点省份在下半年开展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促使地方政府举债向“阳光化”、“市场化”转变。

      四是运用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的机制创新,针对适合项目选择性地引导非政府资金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5、缓解企业融资成本过高

      一是央行要加强短期流动性管理,灵活运用常备借贷便利(SLF)、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抵押补充贷款(PSL)等流动性调节工具满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

      二是引导银行机构加大支小再贷款,提高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

      三是鼓励银行对流动资金周转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要、又流动资金不足的小微企业,符合条件的可以办理循环贷款。

      四是建立多元化的金融供给模式,推动民资发起设立中小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