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首单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火热招标,标志着最新一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主体再次扩大。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来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资产支持票据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额已接近2005-2013年发行总额。
如此火热的招标背后,也印证了本报近期对各类债市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看法的一份调查结果。调查显示,40%受访者所在机构都已发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或正为将来发行做准备。67%受访者认为,今年平安资产证券化风波一事,并未影响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创新,债券市场正迎来一个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大时代。同时,资产证券化产品未来常态化提速后,40%受访者认为将加大债市供给压力。
⊙记者 王媛
■
本报调查结果显示,作为发行人,40%受访者所在的机构都已发行了资产证券化产品,或现在正为将来发行做准备,33%受访者表示目前尚不确定发行计划,仅27%受访者认为不会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行主体正不断多元化。6日,随着顺德农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成功,标志着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人首度扩展至农商行。
至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人已涵盖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商行、汽车金融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及其他非金融企业。
本报调研发现,虽然一些机构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动力十足,但不同受访机构的出发点则不同。此次调查发现,一些具备中小企业贷款特色的股份制银行,对资产证券化产品态度积极,主要看重证券化产品可帮助信贷出表的功能。
记者了解到,一些已发行过产品的城商行,也正准备申请扩大试点规模。而券商类机构更看重证券化的资本中介的功能。国内一家大型券商人士告诉记者,一些大型券商资产管理公司均有储备若干资产证券化项目并已完成评级。
业内人士指出,虽然现阶段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受到诸多限制,但从供给端来看,作为主要发起机构的商业银行,仍有充足动力继续大力推进信贷资产的证券化。
海通证券研究所债券研究团队指出,资产证券化的核心在于转移风险,银行通过将基础信贷资产打包成资产池,实现信用风险从表内到表外、从银行自身到资本市场的转移,可分散风险,提升风险定价能力。
“同时可盘活存量,缓解资本及流动性压力。此外,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倒逼银行转变经营方式,可以帮助银行释放资本,配置高收益资产增加其他收入来源。”海通证券指出。
另一方面,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的提速也与政策的鼓励密不可分。尤其是去年12月31日,央行和银监会发文,规范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风险自留行为,提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应按要求保留基础资产信用风险。
新规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发起机构持有其发起资产证券化产品应有一定比例,该比例不得低于该单证券化产品全部发行规模的5%;持有最低档次资产支持证券的比例不得低于该档次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的5%。
“与之前规定相比,新规风险自留大幅放松,意味着影响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热情最大的障碍被扫除,这将刺激银行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业务。”某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指出。
■
目前,从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类型来看,主要有三类。一是银监会审批发起机构资质、央行主管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二是交易商协会主管的资产支持票据;三是证监会主管、主要以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为特殊目的载体的企业资产支持证券。
从当下市场份额最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主体来看,持有人相对比较集中,商业银行持有占比超70%,但随着近年来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投资者对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认知度有所提高,潜在投资者队伍正不断扩大,其中不乏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信社、财务公司、券商、社保基金等。
“但投资者队伍还需进一步多样化,如对评级低于A的中间档、以及没有评级的次级债有兴趣的投资者就极其缺乏。”中诚信国际评级公司结构融资部相关人士指出。
本报调查显示,作为投资者,73%受访者表示,未来将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收益率情况,以决定是否增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配置。一位受访银行人士则表示,关注收益率的同时,也关注未来风险有多大,包括基础资产的质量,行业集中度、评级等。
从2014年新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来看,发行利率以浮动利率为主,且多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优先级证券一般采用固定利率或浮动利率,次优级则全部采用了一年定存为基准的浮动利率。
但一位受访险资人士表示,由于一些资产证券化产品过不了内部风控,目前他们持有的多为大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收益率普遍较低,约在4%左右。
据海通证券统计,在今年已发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基础信贷资产全为“正常类”贷款,表明当前基础资产仍以优质资产为主。从债项评级的分布也可以看出,AAA级债券占比最高,达到所有资产支持证券的69%。
今年以来新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基础资产呈现逐步多样化的趋势,但信贷资产仍占绝对多数。以信贷资产为基础资产发行的产品中,除了普通信贷资产,亦有汽车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资产证券化常见的基础资产。
■
本报调研显示,对于6月央行暂缓平安资产证券化风波一事,多数参与调查的债市机构认为该事件不会影响到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展。
调查结果显示,67%受访者认为,该事件不会影响到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仅33%受访者认为会。对于未来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窗口的选择,67%受访者选择视情况而定,27%倾向在银行间市场发行,7%倾向在交易所发行。
对于监管层提出的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对债券市场而言,40%受访者认为常态化后,将加大债市的供给压力,33%受访者认为不大确定。
从品种来看,53%受访者认为,资产证券化产品常态化后,将对信用债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33%受访者选择不大确定。
国泰君安研究所债券团队指出,对于债券市场而言,资产证券化产品实际上是加大了债券市场的供给压力,分流资金也暂时难以回流到债券市场,但目前影响程度非常有限。
“目前需求主要局限在商业银行以及银行理财产品体系内,对其他机构的需求冲击并不大。但长远看,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产品丰富,流动性和估值问题逐步解决,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有望成为一种主流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影响现有债券市场格局。”国泰君安指出。
今年发行明显提速,未来潜力巨大。据海通证券测算,截至7月中旬,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和资产支持票据在内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共总额达到1118亿元,超上年的4倍,已接近2005-2012年发行的总额。
“虽然2011年以来中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占债券市场总额比例不断上升,但当前其所占份额仍然较低,仅占债券市场总规模的0.41%,显示其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