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期货业注册制时代或开启
  • 上海小贷“松绑”
  • 上海自贸区
    保险监管制度改革起步
  • 券商融资借道OTC市场
  • 信托公司牵手互联网
    解决销售短板
  • 涉房类资管计划存风险隐忧 部分基金子公司涉违规销售
  •  
    2014年8月8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财富管理
    期货业注册制时代或开启
    上海小贷“松绑”
    上海自贸区
    保险监管制度改革起步
    券商融资借道OTC市场
    信托公司牵手互联网
    解决销售短板
    涉房类资管计划存风险隐忧 部分基金子公司涉违规销售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涉房类资管计划存风险隐忧 部分基金子公司涉违规销售
    2014-08-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涂艳 ○编辑 张亦文

      

      在房地产委贷项目受市场不景气打压的情况下,一些基金子公司却把另一类涉房项目玩得风生水起。这类贴着“保障性住房”标签的资管产品动辄一天售罄。然而,一旦遇到难以流转的“问题”土地,投资者的钱可能要“后会无期”。

      保障房有没有保障?

      在不少基金子公司的产品发行清单中,记者发现,限价房、安置房、经适房等贴着“保障性住房”标签的一类委托贷款产品随处可见。

      细看产品说明,此类保障房项目和普通委托贷款类产品并无异,只是募集资金的投向并非传统的商业或住宅类项目。而从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来看,类似产品的投向地区多为江苏、浙江、天津、四川等地。

      “这类产品一方面可减轻地方政府和银行的压力;另一方面,又为投资者提供了收益率市场化的理财产品。” 汇添富资本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而在基金销售人员看来,这类产品由于有着较高的“政府公信力”成分,客户比较买账,发行相对有保证。

      然而,保障房项目果真有保障吗?

      一位基金子公司业务团队负责人透露:“所谓的安置房、保障房和刚需房之类的项目只是表面风光,实际上很多抵押土地存在瑕疵,在现实中很难流转,出问题走入处置阶段,问题也会暴露。”

      众所周知,在涉房项目中,土地抵押和项目工程抵押算是安全等级很高的担保措施,“很多产品根本没有土地抵押,只有类似的股权抵押、公司和个人的连带担保、抑或财政函、人大决议这种更弱的方式。”这位负责人表示。

      而如果真如其所言,一旦房企出现问题致产品偿付出现危机,靠土地变现或不再靠谱。

      销售现违规

      涉房类资管计划的风险隐忧客观存在,然而主观的误导销售却是伤害投资者更加直接的匕首。

      记者近日接到某大型基金公司推销子公司产品的电话,该产品募集资金投向广西某家房企,用于弥补某楼盘的内部精装修、支付材料款及支付超出容积率需补交的土地出让金。

      “产品的募集规模为1.3亿元,期限6个月,收益率是7.5%,到期有某资产管理公司回购,非常安全。”这位自称是某公司直销团队的客服表示。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记者问起产品是否保本时,该客服承诺产品是“保本、保收益的”。而后,其给记者的邮箱发送了一份详细的产品说明书和合同。

      据了解,去年监管层就曾在业内明确划出监管红线,要求基金子公司产品不能有保底承诺,无论是口头上还是文字上的明示、暗示。

      “现在竞争压力大,很多基金都实行的是母公司、子公司全员营销策略,能卖产品就给提成,说实话在实际操作中确实很难约束和规范。”北京某家基金子公司财富管理部人士分析。

      近日,包括信托和基金子公司产品违约不能偿付的案例并不鲜见,而更令人忧虑的是,基金子公司资本金普遍以“千万”计,而公司运作的产品规模却是以亿或几十亿计,出现问题或难有实力实现“刚性兑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