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栏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对风险定价——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 利率定价构成折射“融资贵”成因
  •  
    2014年8月8日   按日期查找
    A1版:上证观察家 上一版  下一版
     
     
     
       | A1版:上证观察家
    利率市场化的本质是对风险定价——访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
    利率定价构成折射“融资贵”成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利率定价构成折射“融资贵”成因
    2014-08-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影响融资成本的因素很多,有金融和实体经济方面的原因,有金融机构自身管理上的问题,也有监管政策和宏观调控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治理和调控“融资贵”问题时,应全盘规划、多管齐下,方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曾刚

      

      有关当前“融资贵”的成因,观点颇多,争论也很激烈。不过,坊间流行的诸多意见,大多基于某个特定的角度,虽各有道理,但难免失之偏颇。在我们看来,“融资贵、融资难”是特定背景下,各种经济、金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方能把握问题的全貌。在这里,我们试图从利率定价入手,通过对其主要构成的分解,来探讨影响融资成本的主要因素。

      

      利率定价构成与影响因素

      在市场化环境中,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大致包括这样几个内容,即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险成本以及金融中介的利润,等等。此外,随着金融监管日趋强化,监管政策对金融机构行为的影响也日渐显著,因此,我们把监管成本也纳入考察范围之内。

      资金成本主要受利率市场化和宏观政策的影响。近年来,利率市场化显著加快,除政策层面的推动外,市场创新的不断发展,给金融机构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脱媒”压力。理财产品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等金融工具,在分流储蓄存款的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负债的稳定性。此外,宏观政策层面的变化对资金成本也有一定影响。过去一段时间里,外汇占款增速明显下降,无形中改变了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而与此同时,货币政策调控趋紧也强化了资金的紧张程度。所有这些,都导致了金融机构资金成本的持续上升。

      银行的营运成本取决于经营效率,若用成本收入比等指标衡量,中国银行业的效率在过去几年中稳步提高,按说不会对融资成本造成不利影响。不过,需要看到的是,对于不同的客户,金融机构的服务成本会有所差异。相比而言,小微企业信贷的运营成本明显更高,主要因为在目前征信体系仍不完善的情况下,小微企业的信息收集以及相关的管理成本都要更高一些。

      风险成本方面,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阶段,经济结构调整成为常态,中国亦不例外。在此过程中,部分行业、地区的信用风险明显加大,银行不良率持续小幅上升,尽管仍在可控范围,但趋势不容乐观。覆盖风险是利率定价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信用风险持续增大的情况下,上调利率也是金融机构自我保护和优化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

      从监管成本看,过去几十年中,金融监管强化一直是国际范围的趋势,次贷危机以来,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需要承认的是,从控制银行体系乃至宏观层面的风险而言,强化监管有其必要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诸多监管要求不断趋严、相互叠加,也是抬高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

      

      降低融资成本的对策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来看,利率定价中的几个核心部分,对融资成本上升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之相对应,要缓解“融资贵”的问题,也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

      资金成本方面,利率市场化进程不可逆,不能寄希望通过压制利率市场化来维持较低的资金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诉诸政策调控来压低资金成本,一是适度放松货币政策,将金融市场利率维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上;二是为需要支持的行业或领域,提供专项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营运成本方面,贷款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降低小微企业信贷的营运成本。具体而言,是通过更多地采用基于交易型贷款技术,即利用企业的各种专有信息进行风险分析,来降低银行信贷(尤其是小微企业信贷)的营运成本。不过,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小微企业的信息仍然是非标准化且零散的,交易型技术的适用范围仍然有限,银行需要借助多元化、成本低廉的信息来源。就这个意义上,如何有效利用互联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大数据,是降低小微企业信息获取成本的关键所在。在这方面,银行加强与互联网商务企业的合作,或参与建设符合客户需求的互联网平台,都是可以考虑的创新方向。

      风险成本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来降低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一是建立多元化的风险分担体系,通过政府性基金、政策性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的介入来分散风险,降低风险成本;二是改善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保护小微企业的合法权益,降低其税收以及其他运营成本,等等。三是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多层次的、覆盖面更广的征信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等等。

      中介利润方面,强化监管,规范融资行为,对不合理的融资方式及收费行为,应取缔和限制,尽可能缩短融资链条。而对银行而言,需顺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大势,降低对规模、利润扩张的追求,在考核层面,不宜继续过度强调利润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从长远看,稳定、具有黏性的客户关系是银行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的关键。在客户利益和自身的短期收益之间进行适当的平衡,也符合银行的长期利益。

      监管成本方面,适度优化现有的监管体系。目前,不同部门出台的诸多监管措施,存在较严重的重复监管问题。比如,法定存款准备金、存贷比、资本充足率以及新增贷款规模控制等,各自都对银行的信贷有影响。如此多的、影响相近的监管要求相互叠加,必然会抬高信贷的成本,而且还容易诱发监管套利,扭曲正常的融资行为。对此,应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协调,适度简化、优化现有的监管体系。

      此外,针对需要支持的小微企业融资,监管上可以有一定的政策倾斜,以降低相应的监管成本。过去几个月中,定向降准和存贷比调整,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监管部门的这一思路。未来,还应适时放松新增贷款规模控制(及合意贷款管理)的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多管齐下才能治理融资贵问题

      从以上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到,影响融资成本的因素很多,不仅有金融方面的原因,也有实体经济方面的原因;不仅有金融机构自身管理上的问题,也有监管政策和宏观调控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治理和调控“融资贵”问题时,也应全盘规划、多管齐下,方能起到预期的效果。

      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的多项缓解融资成本高的举措,大体也都沿着上述几个方面展开。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预计会产生应有的效果。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难题,在次贷危机之后,实体经济经历重大调整的时期,情况尤其如此,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所以,也不宜过度渲染“融资贵”现象。

      在利率定价的构成中,因市场或监管缺陷所引发的融资成本上升,可以采取相应措施加以化解;而因风险加大和资金成本提高而导致的融资成本上升,是利率顺应外部环境变化而进行的调整,是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路径,不能轻易加以否定。就这个层面上,我们仍应充分尊重市场机制。过度的政策介入,强行压低利率,或可能造成新的、更大的扭曲。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