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俊岭
在信托业和银行理财资产规模双双迈过“12万亿”大关之际,“刚性兑付”这一“潜规则”,正成为横亘在资管行业进一步发展的前进障碍与隐形风险。如何打破刚性兑付?且听以下几位资管嘉宾如何支招。
“为什么会有刚性兑付?根本上来讲,是双向的问题——投资者没有风险意识,同时管理者的风险意识也不一定那么强。”中国银监会前副主席蔡鄂生在智信网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资产管理峰会上表示。
蔡鄂生认为,不管是投资者还是管理者,双方都要有风险意识,还要有法律意识,兑付的问题就要按照《信托法》来办。就管理者方面来说,资产管理首先需要提高团队专业理财能力,其次是拓展管理机构在市场上的功能,使用投资者的资金组合运用到产品上,给予投资者回报,但同时还要讲清楚产品的风险所在。
北京信托总经理王晓龙则表示,长期以来,刚性兑付成为一项潜规则,从转型的角度来看,这种说不清楚又必须的“忠诚”更加难以解决,这直接推高了全行业的风险利率,与其陷在潜规则当中不能自拔,不如将长期以来大家认同的潜规则做实,使之成为产品的属性,以市场的方法定价,消除潜在风险。
“这种方式跟以往的思路完全不同,从产品的供给端来做,将产品供给明确化、规范化。”王晓龙透露称,北京信托从2013年开始实现了信托转型,此次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最根本的转变就是,从被动性需求曲线变为主动调整的需求,将原本刚性兑付确定的狭窄风险曲线纵向拉长,并同时带动需求变化,改变结构。
如何打破刚性兑付?浦发银行金融市场业务总监谢伟认为,就商业银行理财现在十多万亿的量来讲,产品的形态、发行的频率或产品的期限涵盖面等,能够充分满足投资者增值保值的需求。而最大的问题是刚性兑付,打破刚性兑付可能目前比较好的选择就是,逐步提高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占比。
谢伟表示,从目前来看,10多万亿的存量理财规模中,更多的是预期性收益率,而净值型的占比不到1%,这需要各家银行从业者共同努力来扭转这个局面,包括事业部,包括35号文,包括去年的8号文以及一系列的政策,都是向这个方向去努力的,同时,也需要市场投资者逐步接受。
“刚性兑付”打破并非一日之功,正如蔡鄂生所言,目前资产管理的发展仍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特别金融改革向纵深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过程,这个市场还没有成熟,而市场的成熟程度是要靠法制,要靠体制,要靠公司治理,要靠投资者的意识,这才能使得市场变得比较规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