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财富故事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失去幸福发展哲学的全球化注定喧嚣浮躁
  • 披沙录
  • 变革的动力
    来自社会而非电脑芯片
  •  
    2014年8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失去幸福发展哲学的全球化注定喧嚣浮躁
    披沙录
    变革的动力
    来自社会而非电脑芯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失去幸福发展哲学的全球化注定喧嚣浮躁
    2014-08-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幸福是什么?》
      (不丹)吉格梅·廷莱 著
      陈俊铭 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年7月出版

      ——读廷萊《幸福是什么?》

      ⊙胡飞雪

      

      在地球第三极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有个人口仅50万的袖珍小国不丹,这个国家刚刚告别农业社会,进入初级工业阶段。可就是这个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叫得响的工业商业品牌的蕞尔小国,却在喧嚣、浮躁的全球化滚滚浪潮中产生了一个在近10多年来国际媒体多次关注的焦点,众多国家政商领袖、文化学术界共同热议的话题,这就是国家的幸福发展哲学。2006年,不丹被评为全世界“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在亚洲排名第一;2010年,不丹在联合国千禧年发展目标高峰会上,提议将“国民幸福指数”(GNH)纳入国家发展目标之一;2011年,联合国通过了这一提案。现任不丹首相吉格梅·廷萊的这本演讲集《幸福是什么?》,主旨就是阐释不丹国家的幸福发展哲学,即以合理管理欲望的方式而非一味发展满足欲望的手段来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平衡。

      不丹的国家发展哲学,也称为“国家幸福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由不丹国王吉格梅·辛格·旺楚克于1972年即位后发布,其思想来源于传统的佛教教义,其核心要旨是认为幸福是每个人渴望的人生终极目标,人们所有的辛劳,都不过是为了圆满实现这个愿望的方法。廷萊还指出,幸福是一种心灵状态,每个公民必须各自有自觉的刻意追求,然后希望能达到幸福,并让自己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他还说,幸福就该是喜欢地出生与养育,有意义与有收获地工作,在满足与保障中老去,在尊严和祥和中辞世。当人处于稳定、支持性高、平静的环境中,身体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心灵也安详平和,便可称为幸福。幸福的美妙之处在于能引发慈悲,想为他人带来幸福。在为他人增进幸福的过程中自己的幸福感会变得更强烈。在别人受苦时,真正持久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只有在服务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我们本具的智慧、实现我们自心的真实与明亮本性时,真正的幸福才会降临。幸福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含分享、关爱,以及如何调适欲望和渴求。当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密切,幸福就会增长。比起物质的累积,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度和社会的力量才是真正的财富,才是需要经营的。

      幸福内生于个人的主观感受,也外延于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之中,不丹国家的执政团队正是基于这种对幸福的认知,合乎逻辑地提出用如下“四大支柱”称“四维策略”来提升国家的集体利益GNP,把适宜个人幸福生成的环境当成一种公共物品提供给民众:一,均衡分配且可以永续的社会经济发展;二,自然环境保护;三,文化保存和提倡;四,良好的政府治理。廷萊指出,这四大策略分别根植于心理健康、小区活力、文化恢复力、生活水平、身体健康、教育、政府治理、平衡的时间运用和环境的认知九种价值领域,再细化,又包含了七十二个可加以评价的变量,一旦整合起来,就构成了国家的幸福指数。

      以廷萊为代表的不丹国家执政团队提出并践行GNH,除了来自传统佛教教义的灵感外,主要原因恐怕在于廷萊们对二战以来第二波全球化大潮的观察与反思。廷萊认为,在绘制20世纪这幅油画的所有笔触当中,有两支画笔勾勒出了最关键的线条。第一支画笔是民主,第二支是有磨蚀笔触的GDP。20世纪可被称为民主的世纪和迷恋GDP的时代(下半叶)。虽然前者做了很多提升民主和自由的好事,但后者则带领拥有各种信仰的信徒,在作为万能市场的那幢权威建筑内,在消费主义殿堂前下跪。人们不加质疑地以GDP为衡量经济成长的指标,人被贬为消费个体,社会的进步被认为不过是经济的成长。大家都假定,随着经济增长,人会更幸福,却不管这种成长是不是平等,会不会造成更多污染、犯罪和疾病。大家在意的是,在作为市场的这张画布上交易的货品的产量和消费如何,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挡完全依靠市场自我均衡的利伯维尔场,民主则为消除寡占市场的阻力提供服务。为了赚钱,人们像机器人一样工作,却不知道钱再多也满足不了内心永无止境的贪婪。人们住的房子比以前更宽敞,但没有提供房间给亲朋好友,甚至父母亲;人们开的车又大又快,却没办法在至爱亲人需要的时候及时赶到;手腕上用来管理时间的表精美准确,却留不出一时半刻的休闲给自己。虚荣的物质财富一直被错误地当作衡量人类幸福的工具,数以亿计的人在超量的财富中过着空洞的生活。粗放的生产方式无法永续,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也无法永续,这些生产生活方式所承诺的所谓幸福,不过是电视屏幕和明亮的广告牌的幻影。而对某些人来说,幸福不过是满足那些思虑不周的梦想,因为他们已被市场掌控、支配、左右、决定,市场通过消费主义的诱惑,抓住人性中最大的弱点——贪婪,让人变成市场的奴隶。市场力量无所不在,人们都是受害者。市场力量并不是由所谓“看不见的手”操纵,而是被邪恶的贪得无厌的天才们操纵。这就使得处于弱势的人们容易落入一个外在环境加诸给他的、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正是被现代化却不具现代性的现代人的莫大悲哀!

      廷萊首相对全球化浪潮、GDP民主、市场与人们幸福等多重关系的剖析,体现了不丹国家执政团队对全球化的优势和缺点有着清晰的认识。不丹国家虽居于喜马拉雅山之偏僻一隅,但其国家执政团队却具有相当开阔的国际视野。不丹政府中60%的公职人员都是海归,有在西方发达社会学习、生活经验,这为不丹推广GNH提供了组织人力支持。廷萊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1974年开始担任不丹政府公职,1998年至2003年担任外交部长,还曾担任过内政部长和文化部长,在联合国及全球二十多个国家重要的国际会议中,以国家幸福力做过专题演说,向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人们解释不丹国家的幸福发展哲学。

      几十年来,不丹一直对工业发展持审慎政策,宁可牺牲经济增长也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所以不丹森林覆盖率增至72%。廷萊强调,集体的也就是个人的幸福要直接通过公共政策来推动,让幸福在发展计划与方案中,成为一个清楚明白的准则。实现个人幸福和集体幸福的最重要条件,是良好的政府治理,没有这一条,其他三个支柱都无法成立。所以,在践行幸福发展哲学过程中,不丹始终重视政府治理的改进。

      寻求幸福是人之天性,是每个公民最热切的渴望,是每个公民的正当权利。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会否认这一点,而不丹与其他国家唯一不同的是,他们不把幸福当作是个虚构的理想净土乌托邦而放弃追求。不丹人相信艾伯特·爱因斯坦的忠告:并不是每一件算得出来的事情,都是有意义的;也不是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是能够被算出来的。主观信息是唯一能反映第一人称说法的信息,它一旦被适当地阐明,就会成为主要的信息,代表真实的感受和意识。幸福虽然难以被算量,但作为人的主观感受,却是最为真实的。由此,廷萊先生强调:21世纪的全球化这张油画所需要加上第三支画笔——幸福发展哲学。如今,他的这一主张已被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行动和生活的指南。

      我国正在告别以GDP增长率论英雄的旧模式,经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不丹人幸福指数与GDP无关的发展哲学震撼了我们的内心,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一味强调成长,却不思考无止境的成长和生命终极意义与人类欲望的关系,这种非理性、不负责、不顾后果的生活,后果一定会危及自身。衷心期望这能成为今天每一个中国人的共识,最终促使大家在已开启的全球化4.0时代创造、经营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