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财富故事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失去幸福发展哲学的全球化注定喧嚣浮躁
  • 披沙录
  • 变革的动力
    来自社会而非电脑芯片
  •  
    2014年8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失去幸福发展哲学的全球化注定喧嚣浮躁
    披沙录
    变革的动力
    来自社会而非电脑芯片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变革的动力
    来自社会而非电脑芯片
    2014-08-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互联网的误读》
      (英)詹姆斯·柯兰 娜塔莉·芬顿
      德斯·弗里德曼 著
      何道宽 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出版

      ——评《互联网的误读》

      ⊙胡艳丽

      

      披着自由、平等荣光的互联网一直被歌颂,被不断神化,然而,互联网真的是治愈全球沟通障碍、促进民主政治、释放公众话语权,重整商业河山的不二法宝,并将主宰未来吗?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三位专注于传播学的学者的《互联网的误读》,对上述论调展开了深入辨析,直言世人对互联网有多重误读,那些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推导,有技术根基、理论上的合理性,却忽略了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背景,而最深切的误读莫过于对互联网抱过高希望,忽略了“变革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整个社会,而不在于电脑芯片”。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互联网的误读》都不失为一帖对当下社会互联网过热症状的矫正剂,有助于读者从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互联网的发展史,以及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悖论。只是过犹不及,三位学者的理想主义倾向令他们对结果的要求近乎完美,而对过程的批判近乎严苛,以至在理解互联网的波段式发展及对互联网的未来展望中存在悲观主义倾向,在面向未来时低估了互联网未来发展潜力。

      互联网曾是美国的军事乐园,美国军方为抵御苏联的核攻击,投入了大量的政府补贴促进互联网建设。因此,互联网始建之初就具有去集中化的特点,在满足国家军事信息安全之后,互联网科学家也拥有了延展网络的自主权。互联网不断拓展的功能、丰富的信息接入点,以及专家开放源码、精诚合作的需求,促成了互联网从军用、科研使用向民用过渡。然而,随着互联网应用向纵深化、普及化发展,在科学家、技术狂人内部出现了严重分歧,一部分人主张知识与技术的产权化、商业化,而一部分则身披理想主义的霞衣,坚持认为互联网应服务于大众,免费馈赠社会,这种争论时至今日仍未停止,且处于拉锯战状态。

      人们对互联网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期待它成为一个超越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的理想国,希望在此可畅所欲言,拥有绝对公平、民主与自由,却忽略了互联网产生于现实社会、受制于国家、政党、集团管治的现实,互联网始终是现实社会的投影仪、扩音器。

      在政治领域,不论是强权还是民主国家,政府都无一例外地将自己的意志灌注于互联网之中,并通过对门户网站的操控借以实现对网络的监控,此中只有程度的强弱而没有绝对的自由。在新闻领域,英美国家传统媒体触电上网,凭借其权威的新闻来源、雄厚的资金实力及与政府相互牵制的关系,迅速摊薄了来自小型门户网站、博客的浏览量,成为网络新闻的权威信息源。因此,社交媒体,网络并没有改变民间话语体系,社会名流仍然凭借其知名度吸引着大批粉丝,他们的意见观点被无限放大,淹没了大众声音,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年代,大多数人仍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

      互联网给予了民众以平等对话的空间,却无法保证平等在网络中能一以贯之;互联网给予了民众以发声表达的机会,却无法凭借自身运作机制,让每种意见、观点得到同样的重视。同一个人其发声的影响力并无法因使用媒介的不同而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事实证明,互联网并未促成对现实世界权力关系的重组,也未能跨越政治、文化、语言的障碍促成全球交流合作。互联网始终无法脱离现实社会而呈现出超越现实社会发展的超文明状态,调校纠偏互联网的功夫并不在互联网之内,而在于社会整体的文明进步。

      事实证明,网络购物正在持续兴盛,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严重冲击着实体卖场,质量信任的难题正被不断完善的商业治理所瓦解,不断铺设的物流通道正在缩短物流时间,同时,互联网有效拓展了人际交往空间。网络购物,并没有如被三位作者所质疑那样因信任问题而仅停留在信息的获取和游戏、音乐等柔性领域,作者担心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异见者”会因网络而迅速聚集在一起,加深同质化倾向,进而形成更加封闭的群体,但笔者以为这是过度忧伤的论调。在一个需要广泛沟通交流的社会,即使封闭性的小团体也会因外向拓展的需求而打破封闭的藩篱。互联网是信息存储的中转站,人们通过无处不在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而追索各种信息,校正记忆,扩充知识容量,这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存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工作方式。此时,笔者已不能想象,若没有了维基百科、搜索引擎、社交购物网站、即时通讯工具,世界将会如何。

      在商业层面,本书三位作者严重低估了互联网商业的发展潜力,互联网虽未能改变大企业通吃的胜者格局,却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改变了一批传统行业。赛博空间一旦触及商业应用大网,立即引发了创业创富的热潮,在这场技术与商业的狂欢中,一部分人闪电发财致富,而一部分人血本无归。在经历了商业监控、政治监控、寡头垄断后,互联网企业养精蓄锐,春风吹又生。眼下,新一轮互联网经济热潮正以前所未有之势席卷而来,而此时涉及的则是商业模式、生产模式、营销模式的全面变革。世界互联网巨头的营利模式呈现出大趋同态势,即以一种形式的免费为另一种形式的收费铺垫,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吸金方式,赢得了满堂彩。在技术上,互联网正在改变现代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模式,令跨国、跨地区交流和合作得以在低成本状态下实现。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破土而出,也为新锐互联网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最佳生存土壤。

      互联网集现代数字技术之大成,因人的应用赋予其生机和活力,而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广泛化和深入化,技术仍将不断与时俱进,应人的需求而拓展出更多的应用领域,衍生出更多应用模式,进而更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笔者以为,互联网之所以对政治、经济、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其原因在于人天生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对于技术变革所能带来的生活变革,个人的反映是最敏感的;而对企业而言,则有动力驱动其拥抱技术革命;而对复杂的社会政治体系而言,任何变革都将牵一发动全身,因此其变革速度必将滞后于个人、企业。

      这本讨论互联网误读的书籍,作者的目的却不止于揭示误读,而在于启发世人以更深入的视角重新审视互联网在社会发展中所能起到的作用。笔者以为,正如同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明的促进、蒸汽机的发明对现代工业发展的意义一般,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正极大程度地促进人类社会文明的再发育,而文明的进步又将反作用于技术的进步,这是一个循环往复波段成长的过程,成就了人类文明永不停息的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