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开启商业银行经营“精耕细作”新时代
  • P2P平台成了网络黑客眼中的“肥肉”
  • 缩减失信记录有效期
    背离强化诚信建设大方向
  • 中美货币周期
    反向而行
  •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需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  
    2014年8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开启商业银行经营“精耕细作”新时代
    P2P平台成了网络黑客眼中的“肥肉”
    缩减失信记录有效期
    背离强化诚信建设大方向
    中美货币周期
    反向而行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需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开启商业银行经营“精耕细作”新时代
    2014-08-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杜 静
      □杜 静

      

      《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本月起正式实施了。商业银行服务收费从此要在“大考”中走上规范之路。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开启了商业银行经营“精耕细作”的新时代。

      改革开放迄今,我国商业银行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服务收费的不规范,即不同程度地存在“随意收费、搭车收费、贬值收费、重复收费”和“转移收费”现象与行为,广受社会诟病。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主体业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银行不规范的服务收费(中间业务),是其粗放经营的缩影。

      商业银行经营的“粗放化”,带来了多个方面的危险或挑战:由于客户选择的不精细,合作同质化导致客户发现能力衰减;过程低效化导致商业银行价值创造能力的下降;目标捷径化导致商业银行基础创新能力的弱小;行为变异化导致商业银行结构调整能力的虚脱;手段越位化导致商业银行风险管控能力的下滑等等。

      银行连接客户的主导因素,仍是人际关系、利益转移和垄断优势。若商业银行发现客户始终处于形式多于内容,热闹多于细作的“散养”状态,客户粘连性低、忠诚度弱。这必然使得客户的趋同化和板结化。中小客户融资难,正是这一现象必然产生的外溢效应。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利用货币介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社会财富增值,是其天然属性。然而,以“效率优先”约束商业银行发展方式的选择,在业务实践中却显得十分薄弱。各类金融产品的组合,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规避市场监管和解决现实问题,根据不同的市场类别、客户对象、资源禀赋和现实需求,以效率的最大、最优化来组合发展方式,反而退到了次要顺序,有时甚至成为牺牲品。这种业务内容与属性的背离、行为方式与结果的背离,必然出现“大马拉小车”、“壮马拉空车”的现象。目前众多的通道业务,就是典型代表。

      商业银行粗放经营,还体现为边缘地带业务流程的随意化,尤其新业务领域的业务流程,成了其臆造的“重灾区”。由于变通或不改变和不愿意改变业务流程、习惯方式,就能达到阶段性目的,业务创新失去应有的动力、压力和意义。于是,“随意+变通+简单改变”业务流程,成为所谓创新的内容。

      商业银行粗放化经营的另一个特征,是经营选择的急功近利,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完全不顾其他。近年来,商业银行提出了转型发展中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的目标,这本无可非议,但执行过程中,由于动态标准的失衡而出现了行为变异。商业银行采取从贷款利息收入中转移的方法,形成并不真实的财务顾问费、投资管理费。

      在管理环节粗放化状态下,商业银行应对风险事件,具有越位的嗜好与惯性,这为其行为的不规范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能量。比如,对于“僵尸”企业的追加贷款,商业银行可采用人为错配债务期限的方法,达到“借新还旧”的目的。当下升级的版本还有,通过先向担保公司支付高额担保费,再以担保公司履行担保责任的方法,代偿企业逾期债务,抹平不良贷款。这种“换手抓痒”、“寅吃卯粮”的方法,不仅没有化解资产风险,反倒弱化了需要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的风险管理能力,并加速侵蚀金融生态基础,埋下可能爆发系统性风险的祸根。

      商业银行经营的“粗放化”,为金融资产的“加杠杆”提供了条件和基础,被人为拉长的业务链条,除了裹胁效率和拖累成本外,形成了 “规模堆积背后的能力弱化、合作热闹中的风险积累、利益粘连下的关系脆弱”格局,带来了一个相对隐蔽但十分可怕的后果:业务超常波动,以及由于这一波动幅度与总量增长不匹配所形成的“过敏”性资产或负债。近10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9%至20%之间,而每个年度增量存款波动率由10年前的不到5%,上升到如今的60%以上。单个金融机构某些时期甚至达到100%。商业银行增量存款月度间波幅巨大。有的银行月末冲刺的存款,次月初就会全部走光。业务波动本来是常态,问题是,商业银行负债波动的扩大区间与速度,大大超过了负债总量增长的承受程度,出现了因为二者的“不耦合”所产生的“过敏”性资产或负债。而且,在商业银行粗放经营行为的推动下,这种波动带来的“过敏”性资产或负债,呈现出动力失控的趋势,已非常危险。

      商业银行经营的“粗放化”,主要是在垄断的土壤里长大的,并以市场中所获取的超额利润地位作支撑。它既是金融生态特殊时期躁动的阶段性产物,又是经济转型包容性增长的标本性符号。其行为方式具有明显的短期性、随机性和应时性特征,这注定了其存在的过渡性。随着金融竞争逐渐理性,商业银行适应环境的内在压力会越来越大,以管理和经营的精细化作为基本姿态,将成为生存和发展的主导选择;而随着市场监管制度的完善,商业银行依靠制度寻租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反倒是触碰政策风险的代价越来越大,精细化成为业务创新、守规经营的底线支撑。

      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精细化是起点性和方向性选择。但商业银行从经营“粗放化”中转身,却并非只是简单的分割或分离,而是重生中的挣脱和蜕变,扬弃中的选择和创造。对此,要充分认识去除经营“粗放化”过程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选好着力点,优化“路线图”,注意把握时机,控制节奏,利用资源,防止因为行为习惯依赖、问题冲突反制,可能出现的“粗放化”经营“回头”、把形式当作内容和“新瓶装旧酒”现象;要主动增强完成经营“精细化”过程的紧迫性和创新性。商业银行“精细化”经营是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我革命”和“社会变革”互为影响的过程结果。因此,选准突破口,清晰“坐标图”,坚持因地而宜,坚持因势利导,坚持变化管理,坚持创新推动,坚持制度固本。其基本的顺序路径,应按照“先客户后业务、先业务流程后组织架构、先利益关系后合作关系、先外部后内部、先人后事”来进行,并根据不同的环境状况、客观条件、主观能力等,主动适应变化,努力创新推动,实现经营方式在精细化与成长中的华丽转身。

      (作者系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起草专家,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