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路演回放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开启商业银行经营“精耕细作”新时代
  • P2P平台成了网络黑客眼中的“肥肉”
  • 缩减失信记录有效期
    背离强化诚信建设大方向
  • 中美货币周期
    反向而行
  •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需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  
    2014年8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开启商业银行经营“精耕细作”新时代
    P2P平台成了网络黑客眼中的“肥肉”
    缩减失信记录有效期
    背离强化诚信建设大方向
    中美货币周期
    反向而行
    保护个人金融信息需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缩减失信记录有效期
    背离强化诚信建设大方向
    2014-08-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熊锦秋

      □熊锦秋

      

      证监会发言人透露,近期将正式启动全国统一运行的资本市场诚信数据库。通过对市场参与主体诚信状况的全面记录、查询使用以及公开、共享,体现失信受制、守信得益的导向,督促市场参与主体自觉诚信守法,不断提高资本市场诚信水平。

      相比其他领域,资本市场对诚信、信用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说,资本市场的 诚信建设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资本市场的运行,主要通过各种合同、协议、契约,来约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所以从本质上讲,资本市场就是信用市场,诚信是资本市场的基石。比如,股票等只是一些毫无价值的虚拟数字符号,其实际价值高低,完全看其中各方的诚信义务履行到位情况如何;如果没有诚信,有关主体就可能背信弃义,只享受契约等所约定的权利,逃避其应该承担的义务,股票等证券就可能一文不值。当前资本市场的虚假披露,内幕交易、市场操纵形成虚假价格等,都对投资者利益形成侵害,而其实质都是失信。

      早在2012年就发布的《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证监会建立全国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数据库。记入诚信数据库的信息包括市场参与主体的基本信息、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负面信息主要包括证监会及派出机构的案件调查、行政处罚、市场禁入、监管措施等监管执法信息,市场主体公开承诺未履行的信息,自律组织的纪律处分措施信息,以及其他机关在行政执法、司法活动中产生的相关信用信息;正面信息则包括有关部门作出的表彰、奖励、评比等情况。截至今年7月底,诚信数据库收录诚信信息66565条。

      问题的关键是,有了这些信息之后怎么用?怎么更好发挥其作用?除了供公众查询、防止信用诈骗之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从行政监管层面完善失信约束、守信激励机制。国务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对诚实守信者实行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绿色通道”支持激励政策;对失信主体,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此次证监会发言人也指出,今后在许可审批、市场准入、资格取得、常规监管中,都要了解有关主体的诚信记录,实施相应的约束与惩戒。但是,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具体落实措施,比如要对证监会各类行政审批项目建立相应的“绿色通道”,对有历史污点的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等方面建立具体的、可操作的约束条款或监管措施。尤其是在股市进入、退出的机制设计方面,更要与市场主体的信用情况紧密挂钩。

      新的退市制度规定,欺诈发行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公司必须强制退市,这对虚假披露等失信行为是个巨大威慑;但在股市进入机制方面,也应有所作为和创新。比如,按目前的新股发行审核制度,发审会前需抽查中介机构的工作底稿及尽职履责情况,其实,对于诚信有污点的公司,就不应是抽查而应必查。此外,目前正在修改的重大重组制度拟对不构成借壳上市、且无股票发行的重大重组全部取消审批。那么,是否可以规定,对有污点的市场主体,不应适用这项政策,同样要事前审核呢?对借壳上市,只要主要当事方有诚信污点的历史记录,就须参照IPO审核标准严格审核,甚至拒绝其申请。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证监会拟修改《证券期货市场诚信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并征求意见,其中有一处修改完善,是在证监会网站建立资本市场违法失信信息公开查询平台,这个办法值得肯定。但另外一个修改却值得斟酌。为了给失信者重新做“好人”的机会,拟调整违法失信信息的效力期限,一般违法失信信息的效力期限由原来的5年调减为3年,行政处罚、市场禁入、刑事处罚和被法院判决承担侵权民事赔偿责任的效力期限由10年调减为5年;修改理由是2013年开始施行的《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征信机构对个人不良信息的保存期限为5年。笔者认为,对第三方征信机构与政府主导的信用信息平台,其效力期限未必需要一致,照此修改方案,可能导致失信者不怕有失信记录,因为经过短暂的3年或5年之后,失信记录将被清零,这是背离当前强化市场诚信建设大方向的。

      (作者系资深经济研究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