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中国经济年中观察与展望·消费篇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上海证券报
■上半年,我国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2.1%,实际增长10.8%。相对于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消费需求表现更为稳定,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消费需求的贡献程度超过投资需求,显示长期以来的投资—消费失衡问题有所缓解。
■从消费结构看,今年以来新型消费业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是信息消费增势迅猛。上半年,信息消费规模同比增长20%,全口径网上零售额增速高达48.3%,增值电信企业收入增长23.6%,3G用户累计4.71亿户。二是绿色消费呈现加速之势。上半年,变频空调销售量增长18.7%,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2.2倍。三是养老健康、文化休闲消费升温。上半年电影票房同比增长25%,体育娱乐、文化办公用品销售额增速由负转正。
■下半年,推动消费平稳增长的政策性、社会性、内部性有利因素仍然较多,消费领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型消费市场不断扩容。在国家政策支持与经济形势稳定的前提下,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2.5%左右。消费结构方面,信息消费、环保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仍将作为主要动力,食品、衣着、日用品市场需求基本稳定,住房汽车市场延续降温走势,服务消费比重有望提升。
今年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取得进展,消费需求对于经济运行保持稳定起到了积极良好的基础性作用。消费贡献率有所提升,消费潜力不断释放,餐饮消费继续好转,但是传统消费依然低迷,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汽车消费逐步回调。展望下半年,国家定向调控微刺激政策有力支持与新兴消费业态与消费模式快速发展将有利于消费继续保持稳定,但房地产市场与汽车市场的阶段性降温将给消费增长带来不确定性。建议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落实,加快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稳定房地产市场,培育新型消费增长点。
上半年消费需求基本平稳
1.最终消费需求贡献程度提高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2.1%,实际增长10.8%,消费需求基本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增幅较上年同期略有回落。相对于投资需求与出口需求,消费需求表现更为稳定,较好发挥了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4%,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9.2和0.6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4个百分点,而同期固定资本形成贡献率为48.5%,货物及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负的2.9%。消费需求的贡献程度超过投资需求,显示长期以来的投资-消费失衡问题有所缓解。
2.新兴消费业态继续快速发展
今年以来,以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与养老消费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业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是信息消费展示迅猛增势。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与居民消费理念升级的推动下,信息消费延续上年快速发展态势,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模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式,而且有力拉动了就业,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上半年,信息消费规模同比增长20%,全口径网上零售额增速高达48.3%,并带动了与之相关联的通信、互联网等产业长足发展,增值电信企业收入增长23.6%,3G用户累计达到4.71亿户。
二是绿色消费呈现加速之势。防止污染、重视健康、绿色环保等理念逐步融入居民消费行为之中,节能冰箱、绿色空调、空气净化器等产品销量持续增长,上半年,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变频空调销售量增长18.7%。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2.2倍。
三是养老健康、文化休闲消费升温。劳动年龄人口出现绝对数量下降,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应投资、消费比例关系与增长速度、发展模式均将呈现出相应变化。国家促进养老、健康等服务消费,既符合当前发展阶段要求,又有利于促进服务业发展。上半年,银发社区、老年大学、老年家政等服务领域发展加快。与此同时,文化、旅游休闲消费稳定增长。上半年电影票房同比增长25%,商务部监测的重点零售企业中,体育娱乐、文化办公用品销售额分别增长2.9%和3.5%,增速由负转正。
3.传统消费市场依然低迷
房地产、汽车两大主要消费市场情况差强人意。
一是房地产市场销售量与销售额双双出现负增长。我国住房体制改革历经二十余年,一度助推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高度繁荣。受金融危机冲击与市场发展规律影响,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进入调整期。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6.0%,销售额下降6.7%。商品房价格出现下跌,按照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商品房价格下降1%,而去年同期为上涨11.2%。
二是汽车市场继续降温。据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上半年汽车销售增长8.4%,增幅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汽车消费回落幅度较大,销售速度较一季度下滑1.64个百分点。
三是与房地产、汽车市场相关的行业消费受到影响。上半年,我国家电、建材等行业销售由于主要消费市场不景气而受到牵连,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销售增长7.9%,家具增长14.9%,建材增长14.8%,分比较上年同期下降7.4、6.4和3.4个百分点。
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温和上涨
上半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1.2%,与上年同期持平。
一是二季度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略有提升,推高消费名义增速。二季度消费名义增长12.3%,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但是考察实际增速,二季度为10.8%左右,较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二季度消费需求增长情况并没有显著好转。
二是居民消费品中,食品价格较上年同期涨幅回落0.6个百分点,大概下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0.19个百分点左右,成为CPI涨幅趋缓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的猪肉价格由于存栏量较高,供大于求,降幅偏大;房租价格目前并未因房地产市场调整而出现下调,涨幅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潜在增长水平已经下台阶,总供给与总需求将向下寻找新的平衡点。相应三大需求以及三次产业均将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消费需求增速将呈现阶段性回落走势。
从消费结构与主导产品看,当前消费发展正处于动力转换、青黄不接时期,原有的住房、汽车等热点增长受到制约,而且两大市场调整具有长期性、缓慢性、自发性;与此同时,新兴信息消费、养老消费、服务消费等领域尽管发展迅速,但产业成熟度仍有待挖掘,成为消费需求主要支柱市场仍需时日。
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房地产市场调整程度加深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分化调整态势明显,一二线城市量缩价滞,部分三四线城市量价齐跌。上半年,房屋新开工面积大幅下降16.4%,土地购置面积下降5.8%,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6%。既不同于2008年底受美国次贷危机冲击影响的调整,也不同于2012年初限购限贷行政调控影响的调整,这一轮房地产变化,是市场自发调整的结果,短期内难以改变。
我国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价格下行风险加大,一方面,依靠土地财政作为主要来源的地方财政收入受到显著影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债务偿还出现困难,同时部分房地产企业由于资金回笼难度加大,导致银行偿贷期限延长、坏账率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作为消费领域的龙头市场,销售与价格情况出现逆转,不仅直接影响当期消费增速,而且影响与之相关联的家电、家具、建材等领域,并且导致部分家庭资产缩水,影响未来消费预期。
2.农村消费市场尚未真正启动
上半年,我国农村消费增长13.2%,低于上年同期1.1个百分点。实际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村消费的政策举措,但是消费市场依然没有取得长足发展,农村恩格尔系数长期居高不下。
一是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增收难度大,这是制约农村扩大消费的重要原因。尽管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基数低、增长慢,目前农村人均收入水平仍然仅相当于城市的1/3左右,同时教育、医疗、社保等制度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
二是农村消费领域基础设施薄弱。一方面,与农村生产生活配套的交通邮电、供水供电、文化卫生事业等设施比较落后,对商业大规模发展形成制约;另一方面,就商业服务而言,超市、便利店等网点分散、数量少、规模小,而且互联网建设匮乏,传输通讯线路铺设滞后,有的地区用水、用电难以保证。这些因素显著抑制了农村对于冰箱、空调以及其他消费产品的需求,而且不利于未来信息消费、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模式的广泛普及。
三是农村市场消费需求不足。农村居民传统意识崇尚节俭,收入主要用于保障基本生活消费需求,缺乏改善型与享受型消费需求观念,食品、衣着类消费占比重较大,耐用消费品比例明显偏低,住房、汽车等消费基本没有考虑,消费倾向更多地带有生存性消费的特征。
当前我国城市消费市场以“住行”为主的结构升级步伐已经放缓,农村消费市场启动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大部分人口居住在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也回流农村,农村消费市场缺乏活力即不利于短期消费平稳运行,也不利于长期消费需求扩大。
3.消费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2014年以来,我国部分消费市场仍然存在不规范行为。
一是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屡有发生,毒大米、毒馒头屡禁不止,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部分产品假冒伪劣,麦当劳品牌餐饮肉质出现问题,部分饭店剩菜回桌。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而且危害居民身心健康。
二是网络购物制度仍需规范。网上购物发展迅猛,但是与此同时,网购假冒伪劣产品案件层出不穷,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现象时有发生,对于网购诈骗、退换困难等不规范行为缺乏有效监管与制度约束。在需求不足、消费信心低迷的情况下,消费环境不完善,进一步抑制了广大居民消费意愿。
下半年消费需求有望平稳增长
展望下半年,在国家政策支持与经济形势稳定的前提下,我国消费需求增长仍然有望保持平稳态势。
1.居民收入增加为消费增长打下坚实基础
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1%,增幅同比均加快0.6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增速快于财政收入与企业利润增长;新增就业超额完成任务,农民工就业持续增长。收入、就业水平提高为消费保持稳定提供良好基础。同时社保、医疗等体制日益完善,有利于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2.新型城镇化发展助力消费潜力释放
新型城镇化战略加速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性规划出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速度加快,有望带动相关消费增长。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市落户。国务院推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强调着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城镇化加速推进,会使更多农民通过转移就业提高收入,使城镇消费群体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潜力不断释放。
3.政策扶持与制度改革有利于消费结构升级
国家大力支持的信息消费、休闲娱乐、养老服务、社区消费等消费新业态与新模式发展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同时当前大数据和信息化、互联网技术发展与运用也为新兴消费模式提供客观支撑。以上领域的快速扩张不仅将改善消费需求结构,而且还将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此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出台,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等方面,有意向提高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高档消费品和服务税率,降低部分日常用品、新能源汽车等产品的税率,这些政策对于消费转型将产生直接影响。
4.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消费平稳运行
下半年,多重因素导致房地产市场仍将进一步调整。一是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逐步呈现老龄化趋势,房地产市场需求的主力军——青壮年劳动力比例波动下降。二是大部分城市房地产库存偏高,供给大于需求,导致销售量与销售价格回落。三是房地产市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上行趋势,根据市场客观发展规律,存在内在调整需要。房地产市场调整不仅将造成个人、企业和社会财富损失,而且将影响居民消费、投资预期。尽管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风险总体可控,但对于风险加剧对消费需求造成的不良作用必须加以重视。
5.社会消费信心不足
国民经济处于下行阶段,资本市场长期低迷,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差;企业效益增长相对缓慢,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导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企业职工工资收入增长预期不佳;房地产市场风险显现,部分居民资产面临缩水。当前居民对于未来经济预期并不乐观,社会消费信心不强。
综上所述,2014下半年推动消费平稳增长的政策性、社会性、内部性有利因素仍然较多,消费领域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型消费市场不断扩容。但是,房地产市场分化调整将影响到家电、家具及装修建材等商品消费;此外,严格公务消费、反对奢侈浪费政策将继续抑制餐饮娱乐等领域消费。
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长12.5%左右。消费结构方面,信息消费、环保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仍将作为主要动力,食品、衣着、日用品市场需求基本稳定,住房汽车市场延续降温走势,服务消费比重有望提升。
保持消费平稳增长的政策着力点
1.继续大力培育新兴消费增长点
通过政策扶持与宣传引导相结合,继续大力培养、发展新兴消费,如服务性消费,信息消费以及网上消费。一是推进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科技改造传统消费方式、消费渠道和消费理念;二是切实提高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电子商务发展营造环境;三是鼓励服务性消费,加快消费结构转型,推进教育、休闲娱乐、健康医疗等服务水平,引导人们消费行为向服务性领域升级;四是鼓励农村居民的新兴消费,完善农村网络、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相应制度,让农民乐于尝试与享用新型消费带来的实惠。
2.积极稳妥稳定房地产市场发展
在住房需求疲软的状况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供给,通过廉租房、自住房等多种形式,保证住房刚需。坚决打击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通过市场回调来敦促房地产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间接倒逼政府土地财政变革,提升经济转型速度和力度。对于部分住房库存消化周期较长的城市,可合理调整住房限购限贷等政策措施,并压缩住房开发贷款。尽快落实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支持的方案,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渠道及其稳定保障机制,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并进一步扩大规模,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
3.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探索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抓紧修订《税收征管法》,切实减轻中低层群众纳税负担,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建立健全个人收入双向申报制度和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取消对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免征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发挥个人所得税“经济自动平稳器”的作用。调整部分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将部分高档娱乐消费和高档奢侈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推进公务员、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调整优化工资结构,降低津贴补贴所占比例,提高基本工资占比。抓紧研究地区附加津贴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制度。
4.建设完善城乡商业流通体系
完善的流通体系对促进消费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发展现代流通体系,重视网络消费,推进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促进消费便利化与“实惠化”;二是通过税制改革降低流通成本,按照“简税制、宽税基”的原则,加快营改增步伐,加大对流通相关产业的覆盖范围,降低产品批发、零售等流通过程中的税收负担;三是结合国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加大冷藏、储存、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降低与民生紧密相关的重要消费品储存、运输、配载等环节租赁、融资、营销的服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