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调查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中国靠什么挣脱新兴国家发展瓶颈
  • 披沙录
  • 千万别小看了
    被改变的一小点
  •  
    2014年9月2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中国靠什么挣脱新兴国家发展瓶颈
    披沙录
    千万别小看了
    被改变的一小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千万别小看了
    被改变的一小点
    2014-09-02       来源:上海证券报      
      《微创新》
      ——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
      (美)德鲁·博迪、雅各布·戈登堡 著
      中信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

      —— 评 《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

      ⊙杨 吉

      

      一日,在本科论文答辩现场。评审老师问答辩的学生,你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创新点在哪里?学生沉默片刻,鼓足勇气答道:只是为了就业,谈不上创新,只是做好文献梳理罢了。

      上述场景并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不幸。倘若你是那位老师,面对学生这样的回答,你作何感想?是为实话实说给个赞,还是为不学无术让他走人?其实,换个角度想想,作为打基础的本科教育,能要求多高的学术性?而对于理论研究,创新又谈何容易?

      创新是前行的动力,是发展的契机,是进步的阶梯,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无需多言。所以,与其花心思在创新口号上,倒不如专注想想具体如何创新。前者着力在创新“要不要”,后者侧重于创新“能不能”、“行不行”,两者对比,高低分明、轻重立判。

      关于创新的各类著述很不少了。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彼得·德鲁克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埃弗雷特·M· 罗杰斯的《创新的扩散》、汤姆·凯利的《创新的艺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的《创新者的窘境》、菲利普·科特勒的《赢在创新》等。这些论著从多方面揭示了创新的过程、方法和策略。虽然主题、内容各有不同,但“公约数”在于,在这些管理学家、创新大师眼里,创新并非全是伟大发明、并非一定要石破天惊、并非只是在上流社会、知识精英阶层通行……同时,哪怕只是改变一点点的微创新,也应大力肯定。德鲁·博迪和雅各布·戈登堡合著的《微创新——5种微小改变创造伟大产品》,便是深入研究和系统阐述“微创新”,或者,我们对此可以称之为“小改进的创新”。两位作者认为,创新并不是来自天马行空、惊世骇俗的发明,而很多是通过在既有框架内的微小改进,才使得结果非同凡响、创意无限。他们的这个结论,来自对包括强生公司、通用、宝洁、SAP、飞利浦等全球顶尖公司上百种畅销产品的跟踪分析,而两位作者均是创造力、创新领域的资深人士。

      汉译本将书名被译成“微创新”,但就原版标题“inside the box”来看,应是“盒子内”。作者提出了“框架內”的概念,虽然他们并没有对“框架”给出明确的定义,但通读全书不难明白,两位作者所说的“框架”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物件的边框,而是指事物的原有环境、有限条件、既定范围。按照他们的说法,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框架”内,才可以避免干扰、专心聚焦,而有了聚焦,才能在解决问题上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为什么作者会对原本寄希望于集思广益、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头脑风暴”形式给予否定评价,为什么会举不少事例来加强论证,例如“福斯贝里斯跳高”、“漏气的论坛”等。他们似乎是在说:当上帝关了一道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但别忘了,都在一个屋子里。

      除了理解“框架內”,整本书的核心,就是两位作者归纳出的通往“微创新”的减法、除法、乘法、任务统筹、属性依存五种策略。减法策略,是删除一项产品或服务中的某个基本部件,甚至可能是其中的精华,而不找替代物。比如删除录音机的录音功能,或是去掉电话的拨打功能;我们容易把某产品或服务看成一个整体,认为它们就应该以我们熟悉的样子而存在。打破这种“结构性固着”,把它分解成多个部分,然后将分解后的部分重组,这样往往会出现大惊喜,这就是除法策略;乘法策略,则是先明确产品、服务或流程的组成部分,选择某个基本部分加以复制,而后将其改造成乍看上去毫无价值的东西。信不信由你,这样做乘法一定会让你抓住良机并且收获创意;给产品、服务中的某个部分分配一个附加的任务或功能,让它在发挥原本作用的前提下完成新的任务,例如除臭袜,不仅保暖,而且除臭。有些面霜,不仅保湿,而且还防晒,这便是任务统筹策略;选取产品或流程两个原本不相关的属性,让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像变色龙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变换颜色。例如,汽车挡风玻璃上的雨刮器会随着雨量大小自动调节速度,车内广播会随着速度快慢自动调节音量,这是属性依存策略。

      上述五种策略,在笔者看来,与菲利普·科特勒《水平营销》的观点有相似之处。后者曾指出:在日益复杂的现代营销催化下,新产品、新品牌迅速推出,但相当比例的新产品、新品牌不能避免“一出现即注定失败”的命运。品牌数量剧增;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比维修便宜;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引发多个市场的革命;商标数与专利数迅速上升;市场极度细分;广告饱和;新品推介越来越复杂,消费者越来越难以打动。如果说,“定位、细分、分化、品类”代表了纵向营销的巅峰,那么以“跨界、融合、混搭”为特征的水平营销将开启营销的全新时代。所谓水平营销,简单地理解,就是把一些卖点元素通过“加减乘除”的方式来重点突出、推陈出新。而这种横向思维、水平思考方式,属于创新思维中的“蓝海战略”,追根溯源,它最早来自“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博诺《水平思考的力量》。

      哈罗德·埃文斯曾在那本歌颂美国商业历史和创新思想的鸿篇巨制《他们创造了美国——从蒸汽机到搜索引擎》中,总结了美国人的“十大创新启示”。其中有两条是:没有东西第一次就奏效、嫁接是有效的创新手段。埃文斯以大量事实告诉我们,由借鉴和结合产生的创新,要多于单纯发明创造的创新。像体重守望者公司的减肥食品并不是琼·尼德奇发明的,诺兰·布什内尔没有发明第一台家用视频游戏机,创办第一家信用机构的也不是刘易斯·塔潘,露丝·汉德勒制作了芭比娃娃,原型则来自德国产的一个叫“莉莉”的性玩偶。结合这些事例再来读这本《微创新》,恰恰证明以下这些老生常谈的东西:创新不需要人无我有、史无前例。创新可以借鉴、模仿,哪怕改变的只是一点点。

      回想起来,这个意思,玩了一辈子新艺术的毕加索早就说透了:“优秀的艺术家靠借,伟大的艺术家靠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