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一视同仁
⊙记者 于祥明 ○编辑 龚维松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局长许昆林11日在国新办吹风会上称,中国反垄断调查外资涉案企业的占比并不高,不存在所谓“选择性执法”。中国政府将通过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等手段,继续吸引外资来华投资。
专家认为,中国未来反垄断调查只会向纵深发展,范围会更广、力度会更大。外资企业必须适应这一“新常态”,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依法规范市场秩序的行为。
近期多家外企接受中国反垄断调查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工商总局11日举行吹风会介绍反垄断执法工作情况。据悉,截至目前,发改委查处企业及行业协会组织共计335家,其中外资企业33家,约占其查处企业总数的10%。工商部门立案查处外资企业的案件2件,分别为微软公司涉嫌垄断案和利乐公司涉嫌垄断案,仅占其案件总数的5%;其他案件37件,案件当事人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公司制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占案件总数的95%。
许昆林在会上强调,反垄断执法没有针对任何市场主体,也没有针对外资企业,执法始终是从垄断行为出发,并不存在所谓“选择性执法”。反垄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市场公平竞争,而不是保护民族企业,被调查的企业的法律权利是充分得到保障的。
许昆林说,对反垄断执法质疑是没有依据的,反垄断所禁止的四类都已开始了调查,且调查都是从国内企业开始的,“调查的企业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有民资,也有外资”。
有关负责人还强调,中国政府将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重点推进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模式,大幅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进一步扩大开放。
需要指出的是, 世界各国对垄断行为均十分警惕,大多数都制定了较为完善和严格的反垄断法律法规,对垄断行为施以严厉处罚。以美国为例,美国司法部反垄断局在2013年就发起了近百项反垄断调查。
中国近期大规模反垄断执法之所以备受关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原有执法力度不够、处罚过少过轻。随着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中国不再是垄断行为的“法律洼地”,无论国企还是外企,只要存在垄断行为就会被纳入反垄断调查,其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的环境,保障消费者权益。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指出,中国未来反垄断调查只会向纵深发展,范围会更广、力度会更大。反垄断调查,更像是缺位后的补位,是迟到的监管,是责任的回归。外资企业必须适应这一“新常态”,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依法规范市场秩序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