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路演回放
  • 9:艺术资产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互动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4:基金·专访
  • A15:基金·专版
  • A16:基金·私募
  • 名人信札热持续
    阮毅成旧藏揭秘一段历史
  • 中国当代艺术“清盘”为时尚早 “护盘”还将继续
  • 保利欲制造新热点
    推出抽象艺术夜场专题
  •  
    2014年9月22日   按日期查找
    9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9版:艺术资产
    名人信札热持续
    阮毅成旧藏揭秘一段历史
    中国当代艺术“清盘”为时尚早 “护盘”还将继续
    保利欲制造新热点
    推出抽象艺术夜场专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中国当代艺术“清盘”为时尚早 “护盘”还将继续
    2014-09-22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时隔3年之后,“尤伦斯”又将在苏富比上拍37件中国当代艺术藏品。早在2011年苏富比春拍,“尤伦斯”的106件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就创造了4亿多港元的成绩,如今的37件估价已经是1亿多港元。

      如今的再次“出货”,让这个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大“庄家”,又成为业内谈论的话题。

      持续出货是趋势

      据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所说,尤伦斯夫妇的部分藏品是由尤伦斯基金会管理,当年的所谓“大规模出货”,也大多是基金会的安排,而非单纯的尤伦斯夫妇意愿的体现。基金会根据运作进行藏品的出售,也是根据基金会的内部财务调整的结果。此次上拍的估价1亿多港元的藏品只有1000多万欧元,这笔钱仅仅是基金会运作的一部分收入。

      尽管如此,中国当代艺术对于早期投资者的回报仍然是巨大的。1990年代以几百、几千元人民币的代价换来的作品,如今动辄以几十、几百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出手。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20年间,西方人的艺术品投资创造的巨额回报令本土藏家羡慕不已。

      这项“投资”在五、六年前就兑现了回报,西方藏家“抛售”中国当代艺术藏品早在2008年之后就已经大规模展开。当时,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的买家们,如萨奇、弗兰克家族、法伯家族(Farber)、拉里(高古轩画廊老板)等个人、家族或机构,就已经开始陆续为他们所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寻找“下家”。2008年以后,英国人萨奇已经清仓,西方机构如艾斯特拉收藏(Estella Collection)也陆续将一些藏品出售。两年前,乌利·希克的捐赠也被业内一些人说成是抛盘,引来一阵争论。

      但实际上,正如艺术品经纪人李苏桥所说,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买家中能称得上是国际大藏家的寥寥无几,而在这寥寥数人之中,中国当代艺术品只是他们藏品序列中的小部分。

      内外“护盘者”

      萨奇早在2008年以后就已经基本清盘,但如高古轩、尤伦斯这样的“操盘者”,尚未到清盘的时候。他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未来价值的判断,和一些收藏举措仍然是市场的风向标。前些年,高古轩签约曾梵志,曾梵志作品又在香港苏富比拍出天价,仍然可以视作是西方资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护盘”举动。

      实际上,国内市场人士对于当代艺术市场的判断大可不必“唯西方马首是瞻”。尽管多年来,西方藏家掌握着中国当代艺术定价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今国内不少藏家也握有相当多的筹码。国内一线当代艺术家如曾梵志、周春芽、张晓刚、方力钧、刘小东、刘炜、刘野等人,同样深受本土藏家的拥戴,他们的重要时期的重要作品,已经有相当数量掌握在华人藏家手中。

      所谓“抛售”、“崩盘”的恐慌似乎来自于对早年的市场泡沫的不安。在市场“理性回归”的时期,名家重要时期的精品,仍然是市场“硬通货”。而握有相当筹码的买家们也会积极参与“护盘”。

      尽管市场已经过了疯狂的“泡沫期”,但中国当代艺术仍有西方资本在运作,“彻底抛盘”为时尚早。

      另一方面,以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积累财富速度,无论是投资还是收藏,仍然存在巨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或许,尤伦斯夫妇的收藏与投资是很好的榜样,但我们不能指望尤伦斯这样的西方藏家为中国建立本土艺术市场的秩序。

      如今的艺术品投资,无论是做短线还是长线,都要依靠投资者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和良好的预判,也要懂得在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中的取舍。

      对于早期大批吸筹的西方“庄家”来说,在市场低点抛售部分“优质股”,不仅能获得一定收益,也能带动一波行情。上次的106件、这次的37件,或许只是“尤伦斯”收藏的一小部分,但它一再掀起波澜,并产生效应或许值得本土市场好好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