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调查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资本圈生活
  • B1: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正规军”抢滩P2P网贷
  • 10万起步 嘉实元和今开卖
  • 基金业协会与五公司
    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 合约历经三次大修改 与现货市场对接融合
  • 广发银行牵手BAT转型互联网金融
  • 银保渠道费用乱象将遭严控
  •  
    2014年9月23日   按日期查找
    5版:新闻·财富管理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新闻·财富管理
    “正规军”抢滩P2P网贷
    10万起步 嘉实元和今开卖
    基金业协会与五公司
    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
    合约历经三次大修改 与现货市场对接融合
    广发银行牵手BAT转型互联网金融
    银保渠道费用乱象将遭严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合约历经三次大修改 与现货市场对接融合
    2014-09-23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朱贤佳 ○编辑 龚维松

      

      2004年9月22日,在暂停交易、阔别市场6年后,作为中国期货市场清理整顿后规范稳步发展的重要成果,玉米期货合约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恢复上市。

      “玉米期货挂牌上市,对发挥期货市场功能、完善市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粮食改革政策有效落实,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发展。随着玉米期货的上市,我国重要大宗粮食期货品种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期货市场稳步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在玉米恢复上市仪式上,时任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这般表示。而其后在市场的十年运行和发展中,无论是在玉米市场完全放开环境下,还是在国家实行临储政策强化市场调控的环境下,玉米期货都“牢记”宗旨,融入中国玉米市场体系建设及产业发展,以十年的实践昭示期货市场对实体产业的功能作用。

      多次巨量交割考验玉米期货

      玉米期货上市以来,在现货企业普遍以交割作为套期保值操作方式和现行期货财务处理制约下,玉米期货一直保持着相对较大的交割量,期间更是经历过多次巨量交割,但整体交割顺畅平稳,检验了玉米期货较强的市场承载能力。

      十年来,玉米期货年均交割量4.28万手(合42.8万吨),占大商所品种累计交割量的23%,累计交割金额61.75亿元。其中,2008年玉米交割量达到7.72万手(合77.2万吨),为玉米期货恢复上市以来最大交割量年份,显示企业在金融危击冲击下积极通过期货市场转移风险的选择;交割量最低为2010年的0.44万手(合4.4万吨)。

      从单个合约交割情况来看,玉米期货历史最高交割纪录出现在1309合约,当年在玉米库存积压、同时现货市场玉米质量下降的情况下,大量饲料企业通过期货市场买入玉米,以保障饲料品质,使当月合约实现交割量55.5万吨;第二大交割合约为0705合约,最终交割数量为51.4万吨;0507合约交割总量为44.3万吨,为第三大量的交割合约。在各合约交割过程中,均未出现违约情况,体现出玉米期货市场较强的自我平衡能力。

      交割标准经历三次大修改

      玉米期货合约上市场以来,根据国内玉米现货品质的变化和企业需求,交割质量标准经历了三次大修改。

      2006年,国内玉米期货成为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量最大的期货品种,产业企业参与度大幅提升,为贴近现货市场,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期现货融合,交易所根据品种不同等级间差价情况,于当年8月11日将交割质量标准中的玉米容重替代品对标准品贴水30元/吨调整为20元/吨,生霉粒替代品对标准品贴水由50元/吨调整为25元/吨,同时为扩大可供交割量增加水分含量>14%且<14.5%的玉米作为替代品交割,不设贴水。

      其后在玉米新国标执行后,为保持与玉米新国标的衔接,2009年8月28日,大商所对玉米期货合约相关规则再次进行修改,自2009年9月1日起新注册仓单全部执行新国标中关于标签标识的强制性规定。新的合约相关规则在执行国家新标准同时,兼顾对原期货合约相关规则的继承,考虑了现货贸易和行业惯例,扩大了商品可供交割量,从而有利于促进市场功能的发挥。

      第三次修改则是为了保持与现货贸易标准和国际检测标准接轨。2009年以来,国内玉米生产品质不断提升,现货玉米质量标准不断提高,饲料养殖企业也希望交易所能提升玉米合约质量标准要求。为适应现货贸易的变化及企业需求,2013年12月20日,大商所发布通知,提高了标准品和替代品的容重指标以及替代品的容重、生霉粒贴水额度,修改后的规则自C1501合约开始施行。

      为体现玉米仓单的通用性,玉米原仓单实行不对库管理,但现实的情况是,在不对库情况下,由于权属关系不清晰,提货地点和升贴水不确定,仓单流通性变差,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流动性和企业避险效果。2007年2月,大商所调整玉米仓单管理方式由不对库管理调整为对库管理,由通用仓单改为仓库仓单,对配对的过程进一步规范,相关业务流程也得到了简化。在仓单对库管理模式下,仓单标明了存货地点,仓单的属性更加明确,对于交易者决定交易策略将更为有利。同时,更具确定性的仓单强化了仓单的金融流通属性,有利于仓单交易市场的形成。

      “有利于粮食改革政策的有效落实,有利于粮食市场的稳定发展”,十年后的今天,管理层对玉米期货市场的重托言犹在耳,而大商所以持续深入的产业服务工作及玉米期货的平稳践行着这一重托。未来,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下,伴随外部环境的改善、玉米产业结整调整及企业避险需求的增强,伴随期货市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玉米期货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也面临新的挑战。

      2004年,国务院新一轮粮改方案提出全面开放粮食收购市场,由此玉米开始成为完全市场化的粮食品种。在这一背景下,玉米期货一上市便快速步入佳境,2005、2006年度玉米期货市场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2008、2009年度,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家启动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玉米现货市场呈现出新的运行格局,玉米期货市场发展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市场流动性走低,直至当前,国内玉米期货成交量、持仓量仍处于恢复增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