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新闻·市场
  • 4:新闻·财富管理
  • 5:新闻·公司
  • 6:新闻·公司
  • 7:信息披露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害在根治“国企病”
  • 假文件,真促销
  • 建立有序清算的信托行业保障机制正其时矣
  • 强势美元
    冲击居民资产配置
  • 分析师评选已沦为圈内人的自娱自乐
  •  
    2014年10月9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害在根治“国企病”
    假文件,真促销
    建立有序清算的信托行业保障机制正其时矣
    强势美元
    冲击居民资产配置
    分析师评选已沦为圈内人的自娱自乐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分析师评选已沦为圈内人的自娱自乐
    2014-10-09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朱邦凌

      

      “第N届***最佳分析师评选”参评券商分析师和销售服务经理候选人报名已结束,共有来自47家券商研究机构的近1500位分析师报名,参评券商研究机构创历史最高。只是一年一度的最佳分析师评选有愈来愈娱乐化的倾向,分析师各逞其能,本应严谨的研究报告奇葩百出,雷人的文革体、励志体、偷情体、文艺体、章回体报告争奇斗异,伴之以各种形式的拉票拜票,有的券商团队甚至还请出娱乐明星助阵。

      最佳分析师评选的娱乐化、低俗化、功利性倾向,表明这一奖项正在成为券商、基金等机构的自娱自乐,与投资者真实需求日趋疏离,奖项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大受质疑,凸显出券商以服务机构为主、研报面向机构投资者的模式亟须变革,券商研究所与基金佣金“分仓”为主的经营模式急需转型。

      再清楚不过,在最佳分析师评选的奇葩研报、无节操拜票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诱惑。这种评选是分析师成名的最佳捷径。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最佳分析师第一名的行情价是400多万元,这一薪酬甚至可媲美业绩良好的基金经理。难怪每当评选结束,总会伴随行业大规模的动荡,各大券商竞相挖墙脚。长期在榜者俨然已成业内领袖,举办的分析师电话会议期期爆棚,组建的微信群也是众人追捧。由于明星分析师耀眼的名利双收效应,为角逐最佳分析师,券商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

      由于只有机构拥有投票权,这就滋生了很多所谓的“阴阳”分析报告,给核心机构与普通投资者的研报内容有较大差异。少数不良分析师配合机构出研究报告,给基金重仓股唱多,甚至涉嫌内幕交易的行为也时有发生。在业内,卖方分析师通过短信、邮件、微信等非正式形式发送上市公司非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已成“公开的秘密”。与上市公司保持紧密联系,提前获知重大信息,也被认为是卖方分析师的一大竞争法宝,不少人甚至以此荣登明星分析师宝座。今年6月,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在微信群里发布丽珠集团重大非公开消息,一时间闹得市场沸沸扬扬。

      这种行业内泛滥的“潜规则”,促使人们不能不反思最佳分析师的遴选机制。上榜的金牌分析师由基金评选的机制,可能造成分析师的角色错位。在激烈的竞争中,作为“信息优势人群”,打探上市公司的非公开信息,并在研报发布过程中对不同投资者实行信息不对等。目前,最佳分析师的评选主体是国内公募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研究总监、基金经理、社保基金经理,以及QFII、私募基金等投资机构。这种最佳分析师的评选机制需要进行改革,增加普通投资者的话语权。

      实际上,最佳分析师评选的繁华热闹只是一种假象,无法掩盖多年来券商研究所经营模式的狭窄、盈利模式的单一和券商业务的整体低迷。目前国内券商研究所的生存模式除为本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外,就是销售研究报告获得佣金分仓收入。目前国内100家券商中30-40家在做卖方研究,然而这些券商中能真正自负盈亏的很少。近年来,由于A股市场整体走势低迷,各大基金管理公司分仓收入显著下滑。Wind资讯统计显示,在2013年基金半年报中,有1605只公募基金的资产负债表中存在应付交易费用,合计金额达到18.37亿元。而其中有九成来自券商交易佣金,若以此粗略计算,基金在2013年上半年约拖欠券商交易佣金16.54亿。

      分仓制的经营模式,使不少券商研究员重服务、轻研究,券商研报不太靠谱是投资者的普遍印象。由于券商的金股、年度策略、市场趋势预测的准确性较差,部分公募基金已开始自建研究部门。在只有与基金经理关系好的分析师才有望当选为最佳分析师的潜规则下,研究员们并不看重研究报告的质量,而是将更多时间花在陪基金经理们吃喝玩乐的“服务”上。越来越花样百出的“服务”是需要体力去支撑的,年轻的研究员们在这一点上更占优势。因此,我们看到近年的明星分析师大多为从业时间不长的年轻人。

      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基金公司的佣金分仓减少是今后的趋势,在大资管时代,券商研究行业需要尽快转型,由单纯研究模式向大资管模式转型。面对这样的大潮流,不知下一届最佳分析师评选能否从整个流程设计上朝这个大方向倾斜?(作者系资深财经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