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猫正在照镜子,从镜子中反射出来的图像却是一只凶猛的狮子……
六年前的夏天,金融风暴来势汹汹。欧兆伦火线掌舵花旗中国后的首次独家专访,给了上海证券报。在坐拥兼具历史与现代感黄浦江景的花旗大厦办公室,他从书架上拿出一张略显发黄、印有猫和狮子的明信片展示给记者。
六年后的今天,欧兆伦带领花旗中国从马车时代驶入飞机时代,这张明信片始终留在他的身边——“遭遇困难的时候我会拿出来看一下,自我感觉很良好的时候也会拿出来看一下,这是对自己最好的警醒。”
究竟是猫、还是狮子,不仅取决于一个人内心的诠释,是否踏准了一个时代的脚步,也是关窍所在。
扎根花旗30年,欧兆伦应该算得上这艘金融航母里少数几个有资格以舵手语气讲述历史的人。特别是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关的那段“黄金航程”。
接受金融风暴涤荡、亲历金融改革洗礼,花旗中国异军突起于花旗世界版图,并以冲锋枪般速度突围利润增长点的故事,令我们对欧兆伦有了太多的好奇与想象。
⊙记者 石贝贝 ○编辑 枫林
花旗“舵手”中国行舟
一首《十年》就仿佛唱尽了沧桑的味道,而生于香港的欧兆伦与花旗、与祖国的缘分至今已有30年。
1980年代,他是初涉银行业的青年才俊。从深圳到东莞、广州,再一路向北,直到湖南,欧兆伦以亲身游历感受了祖国改革开放的浓烈气息。
1990年代,他是深谙金融界的中流砥柱。广泛接触内地各类监管与金融机构,参与新中国B股市场的建设,欧兆伦又以自身行动见证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变革大潮。
而后他虽身处海外,却一直心系中国市场,兴奋于祖国每一个前进的步伐,直到2008年5月履职花旗中国董事长。
彼时,花旗这个近200年历史淬炼的银行帝国,瞬间从高位跌向低谷,甚至一度到了不得不接受政府注资救助的境地。欧兆伦则带领花旗中国逆水前行,免受冲击。
此刻,从容、稳健与创新,已成这位舵手不可或缺的标签。2014年9月18日,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周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前来调研并与10家中外企业代表交流,欧兆伦参与讨论、建言献策。
值此中国金融改革进程如火如荼之际,欧兆伦再度接受上证报记者独家专访,以亲身经历回顾历史点滴、展望未来航向。
回望1990 亲历祖国开放 参与B股改革
生长于香港的欧兆伦从年少时代起就时时跟随父母回内地老家探亲。1984年大学毕业,他进入花旗香港,在被外派至深圳工作数月后,欧兆伦萌生了到祖国中西部走一走、看一看的念头。
“1984年的深圳到处是大片的空地,不同的大楼正在建设中。”欧兆伦说,他与几个朋友,搭乘火车一路向北,到东莞、广州,一直到达湖南的坪石,“旅行本来是出于好奇,但实地的游历让我对祖国的改革开放有了更多切身的体会和观察”。
所到之处,风光人文多有不同,欧兆伦尤其对广州印象深刻。“从1970年代到1985年,广州发生了很大变化,街头多了很多出租车,耳旁也经常可以听到熟悉的港台歌曲,还有很多新建的五星级酒店,比如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白天鹅宾馆。”
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越迈越大,资本市场迎来了B股,这被认为是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B股的正式名称是“人民币特种股票”,为中国境内上市交易的外资股,初期投资者限制为境外人士,2001年之后向境内居民开放。
“B股在上海、深圳市场上,是非常创新的,监管层当时也非常果断。”能够亲历B股市场启动、参与到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欧兆伦至今仍觉得“非常荣幸”。
就在那时,他广泛接触了包括人民银行、交易所、券商、外资机构、投资者等不同群体,在整个市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年代,大家共同讨论一些“对今后市场发展有影响的业务发展模式”。
于是,自1991年开始,欧兆伦经常到上海、深圳出差。一年多的时间里,他重复着相同的路线:从香港到上海,再从上海回香港,然后从香港去深圳,再返回香港,周而复始。“每次到上海和深圳,我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的发展和变化,速度很快。”
“我们当时最主要参与的角色是清算,那时改革开放已好多年,一些内地企业已经在美国做ADR(美国存托凭证),还有一些正在考虑要不要到海外上市。”
由于银监会等机构尚未设立,相关监管职能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行使。“为了我们的B股业务,我需要和上海、深圳的交易所联络,与人民银行沟通,还有申银、万国、海通这些内地的大型券商,还有海外投资者交流。”就这样,欧兆伦开始对内地的业务、情况有了更多的关注和参与。
而今回过头来看B股市场,欧兆伦认为,B股有其时代定位和历史贡献,“从那之后,中国整个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到香港、海外上市,海外的投资者直接参与国内的投资力度也逐渐加大。”
突围2000 海外视角观察 风暴眼里思索
而后的时间里,欧兆伦在花旗伦敦、泰国、新西兰、中国香港等地轮岗工作,先后担任花旗集团亚太区贸易主管、亚太区商业银行业务主管,以及负责管理全球领先跨国企业在亚洲分支的金融业务等。2003年他重回香港,并再次频繁往来于上海、深圳等地。
“我那时其实是从海外角度来看中国,有几件事情印象深刻。”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由泰国开始,随后横扫马来西亚、新加坡、日韩等地,打破了经济急速发展的“亚洲奇迹”。后来更蔓延至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的资产价值,甚至还波及了俄罗斯和拉丁美洲。
“当时我在英国工作,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人民币会不会贬值?”欧兆伦说,“最后人民币没有贬值,这是中国政府一个非常负责任的做法。”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中国加入WTO(世贸组织)。1986年开始,中国申请重返关贸总协定,1995年时世贸组织才决定接纳中国为该组织的观察员。
2001年11月20日,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致函世贸组织成员,宣布中国已于2001年11月11日接受《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这个议定书将于12月11日生效。在经历长达15年的努力后,中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
“国际社会很重视这一进展。”欧兆伦说,“自那以后,外资企业、金融机构对中国内地的投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投资意愿增强,这对中国经济发展是一件好事。”
2005年,欧兆伦成为花旗集团亚太区商业银行负责人,此时花旗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业务刚刚开始不久。他又亲身见证了一段中国金融市场的变革浪潮——“银监会、保监会从人民银行分离,以及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大型银行进行资产剥离、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以及内地香港两地上市等,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政府金融改革的果断和坚决”。
而最令欧兆伦感触的,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过去中国经济体量基数小,保持10%以上增速,而随着基数变大,增速在7%-8%左右,但仍保持强劲增势,这样的经济增长规模体现在企业成长和个人财富方面的积累效应相当明显。”
2014憧憬 站上改革前沿 把舵未来航程
而现在,中国金融改革的最前沿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内的金融机构正抓住机遇、大胆先行先试,尤其是在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领域,跨境资金池、境外借款、意愿结汇等创新业务成为各家机构角力的重头戏。
在上海自贸区挂牌满一周年之际,9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调研,并与10家中外资企业代表交流,听取企业对上海自贸区的相关建议。
欧兆伦在交流会上表达了和监管层加强沟通的愿望,“很多东西都是新的,监管和银行都在摸索,希望能加强沟通。”欧兆伦同时提到,海外企业对资金管理和税收制度都很关注,“一些交易在新加坡和香港不需要交税,税很重要。”
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息差收窄,会影响整体银行业,而且在经济增速下行时,整个银行业的贷款质量都会受到影响,欧兆伦说,对银行而言,首先,要做好风险管理,信贷风险与核心客户的定位有着密切关系;同时,银行一定要保证有足够的资本充足率。
从长远来说,改革对银行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欧兆伦认为,从全球经验来看,利率的改革同时意味着资源分配的调整。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这就为银行创新利率风险管理产品提供了空间。而除了利率改革之外,中国有很多金融改革正在同时推进,比如汇率改革,同样也将为外汇风险管理产品提供创新空间。
“银行拥有更大空间去引进不同类型的产品,比如,设计一些银行具有定价优势、风险相对高的投资产品。”欧兆伦说,从发展趋势上来看,未来充分发展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各类参与主体都应该更加多元化,这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