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君
我们都知道要理性,但在研判市场的时候却又很难做到,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甚至一点也没有感觉到自己已经处于非理性的状态。比如,对于上周海外市场的情况媒体用了“海外市场震荡”这句话来描述,很明显,这样的描述给出了一个中性的感觉。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看看海外几个代表性指数。
最近几周来,美国的标普500指数下跌了5.61%,纳斯达克指数下跌了7.25%,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4.65%,欧洲的德国DAX指数下跌了12.55%,法国巴黎CAC指数下跌了11.59%。即使是香港的恒生指数也下跌了11.03%,韩国KOSPI指数下跌了7.7%,日经225指数下跌了7.04%。从这些指数的演变看,近几周都是呈连续下跌的态势,其更为直接的表述显然应该是“海外市场连续下跌”,但我们看到的只是“震荡”的表述。这种表述如果不是故意所为就是非理性的,可以说是个人情绪使然,也可能是为了诱导市场情绪。所谓“震荡”给人的感觉就是上下两难,相当于盘整。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首先就是要避免感性认识,千万不要被这种误导性的描述感染情绪,一定要保持理性。
这两天有一份对于私募的问卷调查报告,某些结论的描述也颇有意思。比如“逾五成私募看涨十月行情”、“看跌十月行情的私募不足一成”等等。这种描述比起前面用“震荡”代替“连续下跌”来说已经很客观了,因为调查结果显示,51.72%看涨,41.38%看横盘,6.9%看跌,所以“逾五成看涨”与“看跌不足一成”都是正确的。然而,这种表述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暗示我们私募很看好十月的行情。不过,当我们一旦出现这种感性认识的时候千万要当心,因为统计结果与这种感觉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对问卷调查感兴趣,那就应该自己进行理性的分析从而得出客观的结论。
我们知道私募是市场的参与者,而且私募与公募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私募可以空仓但公募必须维持仓位在60%以上。这个区别表明私募在看空的情况下可以空仓,换句话说,当私募仓位较重时就说明私募看好市场,而公募仓位即使较重也并非一定看好市场。我们再来看私募的仓位:仓位30%以下为3.33%,仓位30%-50%为13.33%,仓位50%-80%为40%,仓位超过80%为43.34%。从中可以看出,接近满仓的私募超过四成,而接近空仓的只有3个点,这一仓位情况与私募对于行情判断的结果是一致的。那么,这是不是就一定对应市场将持续上涨呢?
有一个重要的市场自然交易心态就是“资金比股票安全”,即使投资者拿着股票也不代表资金没有股票安全,因为投资者总是在期待尽快赚钱后卖出股票再换回资金。这就提醒我们,只有在看好市场的情况下投资者才会把资金换成股票,这同样符合私募的问卷调查。然而,在市场上涨过程中资金比股票安全的心态会导致大量的获利盘退出,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维持股价。由于私募空仓的比例已经接近零,半仓以下的也只有13.33%,所以私募几乎已经没有继续推动市场上涨的资金了。相反,我们并不知道大量满仓或接近满仓的私募会在什么时候退出以兑现账面收益。这样理性分析的结论颇有些悲观,但确实是我们理性分析的结果。
当然,市场不只有私募,还有公募、社保、QFII,还有个人投资者以及新加入的资金,我们只是从私募的大比例看多推断私募这一块已经没有力量继续推动市场上涨了,甚至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年收益还不错的情况下,四季度难免会有兑现账面利润的冲动。本栏只是借这个情况探讨理性分析的必要性,提醒我们在接受其他资讯时不要轻易跟着情绪和感觉走,必要时还需要自己进行理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