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市场
  • 7:评论
  • 8:艺术资产
  • 9:专版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A1:基金周刊
  • A2:基金·基金一周
  • A3:基金·市场
  • A4:基金·投资
  • A5:基金·视点
  • A6:基金·焦点
  • A7:基金·专访
  • A8:基金·封面文章
  • A10:基金·海外
  • A11: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2:基金·投资者教育
  • A13:基金·特别报道
  • A14:基金·晨星排行榜
  • A15:基金·互动
  • A16:基金·人物
  • 编者按
  • 犹抱琵琶半遮面:全国美展的生意经
  • 当代美术融合拓展之路
  • 聚焦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市场繁荣推动艺术创作百家争鸣
  •  
    2014年10月20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编者按
    犹抱琵琶半遮面:全国美展的生意经
    当代美术融合拓展之路
    聚焦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市场繁荣推动艺术创作百家争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当代美术融合拓展之路
    2014-10-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五年一度的全国美展,已经成为艺术行业体制内从业者竞相参与的盛会。从今年包罗万象的分展区展览来看,曾经一度被市场边缘化的全国美展,正在试图重新找回艺术行业的影响力。

      体制内外的融合之路

      曾有美术批评家指出,中国有两个艺术界:一个是以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协)为代表的官方体系,另一个则是以民营商业艺术机构、民间艺术从业者为主体组成的“当代艺术界”。前者以全国美展和各种官方举办的美展为主要展示平台,后者则是以市场为主导的商业展览或学术展。

      中国的艺术界,既有学术的体制内外之别,也有市场的体制内外之分。自19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开始在主流美术创作体制外蓬勃发展,并且经过了2000年以来的国际艺术市场的洗礼而得到本土商业力量的广泛接纳和认可。

      如今“墙外开花墙内香”的中国当代艺术,已经为中国的艺术行业注入了巨大活力。活跃在全国各个艺术区、商业区的民营艺术机构、商业画廊、私人美术馆等等,为艺术创作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强大和灵活的运作条件。

      在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官方的主流美术体系开始逐渐对其吸纳和规范。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当代艺术院”在北京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官方体系与当代艺术的正式融合的开始。担任“中国当代艺术院”第一任院长的、同时也是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的罗中立,与该艺术院的其他成员代表了1980年代以来的一代先锋艺术家。此后的2011年,中国美协也成立了“实验艺术委员会”,同样网罗了已在各大艺术院校“功名成就”的、曾经的当代艺术领军人物。

      至此,体制内外的艺术已经在融合过程中,逐渐消解了曾经对于合法性问题的冲突。艺术在当今社会的条件下,成为一个宽泛、包容性强的概念;艺术创作也从单一的形式,拓展到了多样化繁荣的局面;艺术行业体制内外的合作也达到了空前融合的程度。

      今年在中国最负盛名的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举办的“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就是很好的例证。据悉,本次展览不仅在评委会成员构成上有所突破,也在展览运作等方面引入和更多市场化的因素。

      市场包容的未来之路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中国当代美术都在统一的社会背景下谋求发展。以市场为契机和平台的行业融合,已经不再陷入艺术的“当代性”、“前卫性”等概念词汇的争辩之中。艺术价值也从多方面、多角度标准进行考量。

      在对全国美展的系列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参展艺术家虽然身兼传统美术的教学任务,但在自身的艺术创作中,更加注重艺术的探索和创新。同时,一些艺术家也承认,他们的创作有一部分是为了迎合展览而创作的作品,这类作品无论在题材、手法、表现力方面,都尽量保持“中规中矩”;而另一部分,则更加注重市场效应,以迎合大众审美趣味。

      中国艺术市场经历的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从过去单一的传统艺术品收藏到新颖独特的当代艺术门类,具有了更广泛的包容性。如今的市场,各个艺术门类都有了相当的容量,以传统书画、油画、当代水墨画都有大量的创作继承者和收藏家群体。

      以全国美展为契机的艺术创作的多样化繁荣,得益于学术性与市场化融合发展,这顺应了时代主流,也为艺术行业带来了更加广泛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