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宏文
临近年末,投资界兴起了一股反思的风潮,而A股市场的投资策略首当其冲。业内有质疑“策略分析已经过时的”,有提出“新的策略框架”的,沸沸扬扬不一而足。同时,不同的团队间也形成了突出的分析框架的分野,初步匡算下就有宏观决定论、流动性决定论、公司利润走向论、估值论、海外市场映射论等,不一而足。
那么究竟哪些理论更贴近实际一点,从这些角度看A股市场的走向又是如何呢?
海外映射论:
风险渐起还是底部初明?
今年比较红火的是海外市场的跟踪分析和映射。而且,这种映射已经渐渐从公司、行业层面提升到了整个市场的互动影响上,那么海外市场现在究竟是怎么个走向呢?
国泰基金认为,欧美市场似乎已经接近探明短期的波动底部。过去两周,全球金融市场经历巨幅动荡,并互相波及影响,堪称惊涛骇浪。以美国标普500股票指数为例,它先是下跌近5%至1820点,又守住了10%的回档底部,算是勉强站在牛熊分界线上。
导致这股调整风潮的,可能是欧洲的经济数字从年初的正面到下半年逐渐转为负面,使人们对欧洲终于能够走出衰退的期望完全破灭。再加之德国发布的8月出口下滑继续发酵,希腊议会无法达成总统候选人的共识,引发了共振。好在美联储官员表态应该考虑暂缓退出量化宽松QE3。令市场信心有所稳定。因此,国泰也倾向于认为海外市场已开始走向稳定。
不过,也有基金提醒,美国最终启动利率上升周期,只是时间问题。而从现在看,新兴市场包括欧洲、俄罗斯等地区的经济结构性问题远未解决。因此可能引发又一轮的市场震动加剧。
流动性分析:
衰退性宽松还是方向性逆转
流动性也是目前市场最为关注的话题,那么如何理解它与股市走势之间的关联呢?
国海富兰克林最新的策略报告认为,A股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新型的“衰退式宽松”。其特点是,随着经济去杠杆和反腐的持续,经济中融资需求最旺盛的主体(政府和地产)受到明显的压制;宏观政策通过微刺激对冲,货币供给端相对宽松。去杠杆和稳增长博弈预计将是未来政策新常态,二者交集是低利率。但另一方面,企业债务负担沉重,收入与利润下降,偿付能力继续恶化,信用风险将一直存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避险情绪也同时存在。
而本轮流动性特征表现为 “衰退式宽松”,但也有不同。经典意义上的衰退式宽松出现在产能出清的末期,需求系统性放缓所导致。而本轮宽松的背景并非出清,因此可持续性较差。宽松的结束,或者来自于债务违约后信用利差大幅提升,或者来自于经济刺激后“控通胀”。上述两者,大规模信用违约事件难以发生,而控通胀则并非近忧。
基本面思维:
看存量情况还是看边际变化
基本面可能是近期市场一个更复杂的命题,市场对其争论的焦点也是,究竟应该更多关注于经济走弱的既定趋势,还是应关注基本面和政策的边际改善呢?
上海的一些机构投资者倾向于更多的考虑,宏观经济的见底因素。他们认为,从市场情况看,股市已经基本反映了经济走弱的情况,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走弱的空间有限,可以更多关注未来的改善可能。
当然,另一种观点则是,经济增速下行压力犹在。依据是,继承2008年经济刺激的后果,产能过剩使得制造业投资系统性放缓,叠加2014年起始的房地产下降周期,预计到2015年中之前,地产均处于库存周期的回落状态。而历史的经验表明,经济尚不能在地产和制造业双收缩的背景下保持平稳增长。经济长期仍有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