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拉中国董事总经理鲍杰:
汽车背后的巨擘:米拉的奋斗与前瞻
⊙记者 吴琼
米拉,听上去真的很陌生,有点像一只宠物的名字,而事实上,它是一个低调的技术巨头。
它负责一家美国汽车巨头产品的欧洲电子兼容性开发工作,这个平台每年在全球销售汽车几百万辆,电子兼容系统从未出错。事实上,主要工作均由米拉承担,该美国汽车巨头只有三个人负责这一平台的电子兼容工作。此外,全球大型轮胎集团的适配性试验,都由米拉负责。如果你以为米拉是一个庞大企业,那就错了。米拉全球只有600多号人。
更令人吃惊的是,米拉是一家英国非营利性的汽车研发及工程机构,它成立近70年,仍然屹立不倒。甚至,2013年营业收入比2007年翻一倍。在英国汽车工业几近崩溃,多家汽车企业或破产或被海外车企收购时,米拉如何能做到独立于危墙之下并逆势增长?米拉中国董事总经理鲍杰将之归因于“市场化运作、保持技术的前瞻性、国际化运作”。
记者:我想我们需要先了解,米拉是一家怎样的机构?
鲍杰:至今为止,米拉仍然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作为一家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我们没有股东,也没有控股家族。在汽车行业中,除了大学之外,非营利性机构在全球范围绝无仅有。
1946年,英国政府创立了米拉的前身——英国汽车工业研究协会。创办的原因,和今年中国汽车业有点相似。当时正值二战结束,英国汽车业百废待兴,有40多家主机厂,他们都有开发需求,都需要做大量的验证实验。因此英国政府牵头,集合了各家资源,创立了英国汽车工业研究协会。当时,英国汽车行业非常繁荣,所以在开始的10年里,米拉飞速发展。
1975年,米拉成为独立的公司,自负盈亏。
记者:英国汽车工业的衰落,对米拉有什么影响?
鲍杰:影响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一,2005年,是英国汽车工业最差时。那时,我们开始考虑转型。2006年起,我们引入了新的管理层,以国际化的视野来发展米拉,营业额从2007年的2500万英镑,到2013年的5000万英镑,翻了一番;其二,米拉的业务结构发生了变化,从2005年前85%的营业收入来自于英国汽车工业,到现在仅60%的营业收入来自英国本土。
记者:米拉能够取得现在的行业地位的秘诀是什么?
鲍杰:市场化、保持技术前瞻性、国际化运作。
米拉的业务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占75%;其次是国防领域,很多前瞻性的技术先用于军方,例如米拉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投入无人驾驶车辆实车。我们设计的无人驾驶车辆在阿富汗战场首次投入使用,在战场上服务了5年的时间,经历过战争的考验并且受到认可。此外,还有小部分的航空和铁路业务,主要是验证试验和座椅方面的安全性研发。
记者:你们有哪些前瞻性技术?进行前瞻性技术研发投入时,你们碰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鲍杰:5年前,我们投下大量资金用于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如无人驾驶的智能车辆,如智能交通系统,形成人车路互动的系统。现在主流市场已经接受了这些前瞻性技术,我们已经进入投资回报期。
研发之初,只有研发投入不知道何时能有收益。这涉及很多基础性开发,如软件、计算方法、模型等很花钱,但必须先投下去打基础,才能研究出成果。
记者:2012年底,你开始担任米拉中国董事总经理。在中国市场上,米拉关注哪些领域?
鲍杰:我们正在加强中国的整车性能开发能力,比如车辆动力学、噪声、振动及噪声(NVH)、耐久性、车辆安全以及法规和认证方面的能力。另外,随着对电动车技术的关注与日俱增,也瞄准国内需要更先进的汽车性能开发经验的新兴电动汽车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