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读《零边际成本社会》
⊙严杰夫
面对新技术革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未来模样。从聚焦信息技术引起的观念革新的《大数据时代》,到关注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产业革命的《第二次机器革命》。而曾经以《第三次工业革命》引起热议的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新作《零边际成本社会》里,则围绕物联网技术,描绘了一幅不同的社会变革图景。
在某种程度上,《零边际成本社会》可视为作者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思考的延伸。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里夫金提出,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传统的能源结构将发生革命性变化,构成能源互联网。这一互联网产业与能源产业的融合物,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内容。而在《零边际成本社会》里,里夫金在“能源互联网”之外,增加了“通信互联网”和“运输系统互联网”。
在里夫金看来,围绕物联网技术形成的这三个网络,将大幅降低传统产业中的成本,并为社会提供大量接近免费的商品和服务。里夫金如此解释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趋势:经济活动的本质在于将自然界的可用能量转化为商品或服务,在传统产业中,这种转化过程会不断产生成本;但随着物联网尤其是在通信互联网将逐渐成熟的能源互联网和物流互联网融合的背景下,商品或服务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商品或服务也就几乎免费。这类社会被他称为“零边际成本社会”。
对于“零边际成本社会”,人们最熟知的现实例子,恐怕就是在互联网上几乎免费地分享信息、娱乐、新闻和知识了。里夫金指出,传媒文化行业的很大一部分已进入了“零边际成本社会”。除此以外,在能源领域,通过分布式技术的发展,加上政府对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数亿人将在家里、办公室和工厂中生产自己的可再生能源”。事实上,这种近乎科幻的场景已在现实中存在。里夫金介绍,德国电力市场就率先体验到了这种接近零边际成本的可再生能源的商业影响。不能忽视的还有制造业领域的变化,尤其伴随物联网经济产生的“制造”模式——3D打印。3D打印模式一方面是开源的,允许用户自己DIY产品,而且它使用的原材料是一种增材方式——软件向熔料发送指令来制造成品。最符合“零边际成本社会”特点的是,世界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产消者(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零边际成本社会”的出现,对于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当富士康的老板郭台铭2011年高调宣布,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并希望在5到10年内建造首批完全自动化的工厂时,每个人都清楚,这种技术跃进的背后,牺牲的将是数以万计的劳动机会。尽管如今郭台铭似并未能实现当初许下的“宏图大业”,但我们明白这只是一种侥幸,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机器替代工人已是大势所趋。更残酷的是,如果说机器对人的替代,还暂时没有对制造业产生全面冲击的话,那么物联网技术对部分产业的打击则是规模性的。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传媒出版行业大幅萎缩。这种萎缩也同样发生在零售、教育、医疗等领域。大数据、高级分析、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正在整个制造业、服务业和娱乐行业取代人类劳动。
讲到这里,或许我们会认为“零边际成本社会”呈现出的是一个“悲惨世界”。事实上,这才是里夫金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真正想谈的问题。在物联网时代,从传媒信息行业到能源生产,再到3D打印模式的生产制造,新技术的确给传统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但也塑造了新社会不同于传统资本主义时代的特征。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物联网分散和互联的本质,深化了个人参与创业的程度,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也渐渐模糊,最终融合成“产消者”。数百万人把经济生活的一部分从资本主义市场向全球性的协同共享转移的结果,是市场上的“交换价值”逐渐被协同共享下的“共享价值”替代。这种“价值替代”正是由“零边际成本社会”所带来的,比“劳动力替代”更深刻的社会变化。
我们都知道,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起点是资源稀缺性,这导致个人对利益的理性追逐,在此基础上,才派生出诸如市场调节、利润、产权等现代经济学概念。然而,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中,物联网时代高效的生产率、协同分享模式的流行,打破了这种资源稀缺的阻碍,而让人类社会步入了“可持续的丰饶”中。为此,传统资本主义所依赖的所有权制度陷入崩溃。
不止于此,“零边际成本社会”还促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的生活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资本主义消费观念的反思。正如,甘地的那句名言所说,“地球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贪婪”。“零边际成本社会”中提倡的协同共享和技术革命,正在推动我们去思考如何调节创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就此,里夫金参考了未来学家乔根·兰德斯在《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这一概念用来测量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需求。根据测量出的数据,人类生态足迹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如按现有的扩张趋势,到2030年,我们或需要两个地球才能满足全人类的欲望。所以,不仅是技术革命在推动我们反思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生存的现实环境也已在逼迫我们转变根深蒂固的物质主义观念。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幸福是什么”这一哲学根本问题。里夫金认为,传统物质主义不会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反而带有毒害性,因为它剥夺了人类之所以为人的原动力,也就是我们的情感本性。幸福感都是沿着经典的钟形曲线发展的,先增值后贬值。当一个人的收入能够为他提供基本舒适和安全的生活之后,幸福的标准就达到了平稳阶段,此时,财富和消费的增加带来的却是总体幸福感边际收益的递减。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最社会化的动物,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我们与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类能对别人的感觉感同身受,也正是由于这种同感,才让我们通过彼此响应来扩张自己,并深深地融入整个社会。所以,真正的幸福就在于萦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正如人类发展的历史所表明的,“幸福并非来自物欲,而是来自感同身受”。而这种“幸福观”不是恰恰正与“零边际成本社会”提出的协同消费和共享经济相吻合吗?这时,我们或许明白,里夫金在大篇幅讨论完技术革命后,实际上真正想提醒我们的还是观念领域里即将发生的革命。
当然,整体来看,《零边际成本社会》仍然是一本围绕技术革命展开的著作,作者在最后的哲学思考上,观点尚显零碎而欠缺系统性。其价值在于,里夫金敏锐地注意到了技术革命的最终阶段就是观念革命。因此,人类社会不仅需要在技术上,更需要在观念上适应新时代提出的要求,这样才能往前迈步。正如作者结尾处所说,“人类历史不成文的一面包括不断超越自我,以及在更先进的社会组织里寻找认同的人类冲动所带来的幸福、和谐时期”。
因为,在一个所有人的需求都能或多或少得到满足的社会,基于物质地位的社会差距必将逐渐缩小,社会将不再只以“我的”、“你的”来区分,人的价值也不再有他们所拥有的物质决定。所以,“零边际成本社会”中真正的机遇,或许并不只是蕴藏在“免费的商品和服务”这一美好图景中,而更在于新社会中饱含的共享和协同发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