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金改行至半程
在争议中寻求突破
温州金改两年半:
有一种极端舆论认为,温州金改基本上是失败了。
温州市市长陈金彪这样评价:业内评价高于业外评价,银行评价高于企业评价,省外影响高于省内影响,自主创新突破程度高于审批型的创新
⊙记者 高翔 凌云峰 ○编辑 姚问
温州金融改革在诸多争议中行至半程。
5年,是温州金改的大致时间表。距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第197次常务会议启动温州金改至今正好约2年半时间。在总计14个区域性金融改革试验区中,温州金融改革一直以来为外界所关注。
眼下,温州银行业不良率超过4%,不少民企仍身陷担保链而难以自拔,去杠杆的过程仍在持续。有一种极端舆论认为,温州金改基本上是失败了。
记者近日在温州发现,去杠杆的过程固然痛苦,但两年多的金改工作夯实了过去经济高歌猛进时所忽略的金融基础工作,借贷危机已基本平稳落地,民间信用正在缓慢复苏。
温州经济具有“早发先发”的特征,目前中西部多个地区爆发了民间借贷困局,总结温州金改经验或是正当其时。
10月30日,温州金融改革与发展20人论坛在温州召开。与会人士总结认为,设立了一些无需上级审批、却有益于解决“两多两难”问题(中小企业多融资难,民间资本多投资难)的新型市场主体,再有探索地方金融监管体系,是迄今最值得其他地方总结推广的温州解法。对于重大政策突破较少、实体经济未走出低谷等争议,与会人士也认为要在自主创新和政策红利、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找到平衡。
论坛主持人和召集人是温州人谢平,现任中投公司副总经理,兼任温州金融研究院院长。谢平一向以其犀利的观点而被视为金融界市场化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
自主创新多于审批型创新
回头看,温州金融改革行至半程,不乏一些“全国第一”,一些模式也在全国其他地方得到了复制和推广,产生了溢出效应。
与其他区域性金融改革相比,温州金改的首要任务和最大特色是一个“民”字,即民间融资的规范化和阳光化。去年11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我国首部地方金融法规、也是第一部规范民间融资的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首开大额民间借贷备案制,截至10月底已有76亿民间借贷备案。
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也为温州首创,据央行研究局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全国共有15个省(自治区)设立了77家民间借贷服务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也是如此,在温州率先试点后,目前已在浙江省11个县(市、区)铺开,在山东更是全省推广,截至8月底已设立了531家。
此外,“温州指数”作为民间融资价格的风向标,做到每日更新,并通过汤森路透向全球发布。金融仲裁院、金融犯罪侦查支队、金融法庭也建立了起来。
“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列出的336项改革举措之一。发生在2011年的温州局部金融风波证明,金融机构垂直管理与地方政府救助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地方政府在金融监管上“话语权”很少,导致“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的现象。
为此,温州开全国之先,成立了地方金融管理局,承担对地方新型金融组织的管理、监测和检查工作。地方金融管理局为事业单位,运营经费由财政全额拨款。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泉州和山东等地得到了推广。尤其是山东,在省长郭树清的大力推动下,县以上的政府均单设金融管理局。
用温州市市长陈金彪的话说,温州是“一座极具个性的城市”。温州人历来敢为人先,而争议也一直伴随左右,温州金融改革也不例外。相比其他区域性金融改革,当地政府官员坦言温州金改的舆论压力是最大的。
针对外界褒贬不一的评价,温州市市长陈金彪做了精辟而有趣的概括:业内评价高于业外评价,银行评价高于企业评价,省外影响高于省内影响,自主创新突破程度高于审批型的创新。
上述这些温州金改到目前为止的些许成绩,都是无需上级审批的。一种观点认为,目前为止温州金改的重大政策突破不足,改革没有进展。诚然,温州关于利率市场化先行先试的申请最终没有写入方案,QDII2(个人境外直投)由于涉及资本项目开放目前也未获批。民营银行牌照算是唯一的政策突破,但风头也不及浙江网商银行和前海微众银行。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温州金改当初的目标是缓解“两多两难”问题,但目前实体经济尚未走出低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还有300多亿,关注类贷款余额超过400亿,不良率仍在4%以上的高位徘徊,不少企业仍深陷资金链、担保链困境,因此金融改革收效甚微,甚至有人断言已经失败。
金改铺了管道但还关着闸门
争议和各种眼花缭乱的改革,容易让人迷失方向。陈金彪强调,关键是不能在争议中迷失自我。
央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健华认为,评价金融改革的成效关键不在设立了多少机构,而是体制机制的完善。此外,客观地说风险处置也不是短期内能通过金融改革解决的。他不久前曾撰文指出,相对“短期输血”,金融改革更应注重“调理”作用。“调理”见效慢,但更可持续,金融改革理应更注重长期效果。
陈金彪则认为:“我们已经通过金改铺了管道,但水库的闸门还关着,小微企业仍然有饥渴之感。金融改革是建立体制、机制和管道,但水源需要社会各界来争取和提供,金改不是一帖包治百病的良药。”
如何权衡政策突破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诚然,温州市方面希望获得政策红利,例如目前仍在申请包含证券投资在内的个人境外直投、利率市场化产品和市政债的试点。但另一方面,参与其中的人士又强调金融改革不仅限于“要政策”、“戴帽子”和“放几颗卫星”,政策红利也仅仅是实现改革目标的措施,并非目标。
目前为止,在温州之外得到推广复制的模式基本都属自主创新的范畴,如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地方金融管理局、温州指数等,这些都对民间融资的阳光化、规范化大有裨益。甚至有观点认为,温州所积极争取的民营银行、个人境外直投等试点,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意义。
张健华所强调的,是现有政策下的集成创新。他认为:“向上申请试点,需动员各方力量,且就算申请下来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实质意义。地方自主做一些无需审批的事,用好现有政策,打好组合拳,同样能实现改革目标。”
他举例称,早在2004年初,福建省永安市就试水了首单林权抵押贷款100万元,丽水的林权抵押贷款则是起步于2006年,但后来却形成了林权抵押贷款的“丽水模式”。此外,在目前的风险处置进程中,如能总结出一套能协调地方政府、银行、企业和个人的市场化机制,对其他地方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总结起来,张健华认为温州在民间资本管理和地方金融监管上走在了前面。谢平也认为,从信息搜集、危机处理、监管难度和财政等角度看,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不可能做到全覆盖,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目前看来很有必要。这方面温州和山东已经制度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下一步金改去哪儿
下一步,温州金改朝哪个方向去?陈金彪强调要进一步促进金融要素与实体经济的对接,进一步打破民间资本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继续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为打造诚信社会,要提升民间融资管理条例、温州指数和央行征信分中心的效果。此外,力求在互联网金融上取得突破。
市政债、民营银行顺利开业、QDII2、同业存单和税收配套政策等,都是温州下一步要争取的。区域风险处置,也是短期内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