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存在九大正预期:(1)法治下资本市场规范、杜绝股市不死鸟依法治市的正预期;(2)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稳就业基础,标志调结构取得初步成效;(3)移动互联网与3D打印的冲击,扭转生产消费习惯成新经济萌芽;(4)住房从投资需求变为消费需求避免经济硬着陆;(5)农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连续超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孕育新消费主体;(6)旅游休闲养老医疗教育消费全面推动消费需求,从“贫困型消费”向“富裕型消费”过渡;(7)高铁作为中国投资的核心与抓手,将夯实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基础;(8)以美国退出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标志的国际经济环境趋于稳定有利中国进出口增长;(9)以沪港通为代表的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湘财证券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李康
■
中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2007年至今近七年时间的震荡下跌,一直没有走出熊市,除了包括宏观经济、股市管理政策、上市公司质量、投资者结构等原因外,另一重要原因是中国资本市场负预期特别明显,或者说浅显点,负能量太多。就行为金融学角度而言,负预期充斥整个资本市场,市场的各参与者,都应该有份责任。
中国资本市场的负预期常常陷入“非此非彼”的怪圈。例如,宏观经济好,10%以上的GDP高增速,经济学家们认为有泡沫,要政府调控经济与市场,因此高经济增长得出的结论是资本市场好不了。宏观经济下行,GDP增速下降,直接套用“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所以资本市场更是理所当然地不好。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心动。”中国资本市场参与者此前心不稳定,是导致资本市场当中弥漫着负预期的重要原因。 “负预期”源于预期的异质性。在资本市场上,过度“妖魔化”任何一项指标或政策都是不可取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预期管理对资本市场的作用至关重要。
修正和重塑市场预期,主要从依法治国和经济新常态两方面来理解。
■
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出,依法治国被提到空前高度。四中全会认为: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制经济,即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这些论断,有些是第一次提出,有些虽在过去的会议中有所涉及,但如此系统化地加以论述尚属罕见。虽然关键在落实,但至少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强的正预期。
四中全会中一个很大的突破是提出“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同时,四中全会《决定》对资本市场最核心的意义是,特别强调了公平正义的重要性。这恰恰回到了资本市场的本原——“三公”原则。
依法治国正在催生资本市场的正预期。2014年10月1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中,突出强调了健全上市公司主动退市制度,新增了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有法之后更重要的是执行。2012年底在治理整顿的时候清查了30多家问题公司,组织了大量的会计师、律师进行清查,但最后只是退了两家。效果却是增强了市场负预期。
现在,资本市场到了该“正本清源”的时候了。只有整个资本市场规范了,正预期才能逐步形成。显然,要稳步推进市场健康发展,最大的问题是在进的正预期IPO和出的正预期退市之间如何建立平衡。若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将给予市场显著正能量。我们现在可以看看创业板的发展,没有借壳,强行退市,最终能否实施。
我们预期,法治中国,将有效推进资本市场革命,让所有的市场参与主体在平等的状况下投身于改革。
■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相当正常的阶段,只是需要高度警惕通缩苗头。我理解的经济新常态应该是,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保证充分的新增就业、产业主导结构的转化、防止经济过大风险。在这里,适当的经济速度是基础,保证充分的新增就业是目的,产业主导结构的转化是结果,防止过大的经济风险是保障。
1、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应太低,发展才是硬道理,保持7%的经济增长率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线。我赞成林毅夫先生讲的中国经济必须得维持适当的增速。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只有GDP持续的增长,才能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留下解决的空间,缓和社会矛盾。从对国家和民族负责任的角度而言,适度的经济增长是必要的。目前看7%左右也许是比较合适的数字。
2、保证充分的新增就业。
“稳增长”的核心是稳就业。为什么7%的增长也是可以的?最大的因素就是在于中国目前第三产业超越了第二产业,社会就业容纳能力获得一定提高。保增长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保就业,保障社会稳定。一个农村大学生代表了家庭的希望,“稳就业”是稳定的根本,也就是说,稳定了中国的基层。
3、产业主导结构的转化。
2013年后,第三产业逐步赶上第二产业,2014年的上半年,随着第二产业比重的进一步下行,第三产业已成为占GDP比例最高的产业。这种产业主导结构的转化标志着中国经济迈入新的阶段,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基础。同时,第三产业拉动的就业人数,要远远大于第二产业的拉动。这样来说,经济增速从两位数适当降低一点,依然能够保障社会的稳定。另外,产业主导结构从主要靠投资拉动转变为依靠消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恰恰是消费拉动内需的重要来源。
4、防止过大的经济风险。
防止经济出现大的动荡,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与保障。宏观调控政策,包括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收入政策等等必须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保驾护航。
■
如果我们按照“中国做对了什么”的思路,我们可以来盘点一下中国资本市场下阶段相关的九大正预期:
1、法治下的资本市场规范、杜绝股市不死鸟、“依法治市”的正预期。
退市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新一阶段A股市场退市制度进入了实质性的可操作阶段,而果断、严肃、正确、公平的处理结果,对资本市场“依法治市”的正预期形成,会起到相当强的示范作用。重大违法公司强制退市制度,关键是落实。
在四中全会前,证监会正式发布《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生效。这是依法治市的前兆,它的深远影响也许要过一段时期才能看出来。长期以来,A股市场缺乏合理完善的退市制度,频繁受到投资者和专业人士的诟病。本次退市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新一阶段A股市场退市制度进入了实质性的可操作阶段。
但关键是落实。证券市场近几日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异常事件正在考验管理当局的决心,果断、严肃、正确、公平的处理结果对资本市场“依法治市”的正预期形成会起到相当强的示范作用。
2、第三产业超越第二产业成稳就业基础标志调结构取得初步成效。
中国经济结构量变积累过程中的质变:调结构除了调整投资消费结构外,其本质就是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恰恰孕育着对消费需求的供给端改善。从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上半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越了第二产业,成为了对经济贡献度最大的产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调结构”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经济增长期还是经济衰退期,调结构总是作为重要方针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决策层,但一直收效甚微。我的理解,调结构除了调整投资、消费结构外,其本质就是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恰恰孕育着对消费需求的供给端改善。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的经济结构在积累量变的过程中终于发生了质变。从2013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首次超越了第二产业,成为了对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
结合购买力平价计算超越美国成世界第一,成为中国从“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成“新兴经济大国”的标志性指标。第三产业的超越更标志着中国稳就业的基础,正如我前面所述的,第三产业带动的就业弹性超过第二产业,同样的经济增长速度带来的新增就业人数有了增加,也使中央政府在制定合适的发展速度上有了底气。
图:1978-2014年上半年三次产业占比情况
■
3、移动互联网与3D打印的冲击扭转生产消费习惯成新经济萌芽。
此前,全球资本市场的每一轮起伏,都有关键因素作为核心概念在推动,最近以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新经济近年的快速发展,一直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只是惠及更多行业的步伐相对较慢。但目前在德国工业4.0的推出,以及我国的两化融合政策的推进,互联网络逐步与传统制造业金融业相融合苗头正在显现,预示着新的一轮冲击波正在孕育之中。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经济的萌芽正在快速发展。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包括移动支付等等,也将是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此外,3D打印带给市场的想象力也是无限的。3D打印的发展,可能预示着到现在为止富士通流水线的顶峰模式会由盛转衰,也符合人类社会进步发展辩证法中提到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
4、住房从投资需求变为消费需求避免经济硬着陆。
如何避免房地产的硬着陆,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投资需求转变为消费需求,进而避免房地产下降对整个经济的冲击。这恰恰是城镇化建设发展很重要的方面。
李克强总理在9月份召开的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会议上强调,新型城镇化以中小城市为重点,新型城镇化是大战略,是最大的结构调整。新型城镇化将是一个综合载体,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产和收入水平,而且有助于扩大消费、拉动投资、催生新兴产业,释放更大的内需潜力,顶住下行压力,为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动能。
城镇化的发展必然使房地产行业得到均衡的发展。房地产虽然在购买时表现为投资,但实际上居民的住房消费是其主要部分,包括带动装修业、家具产业、家电业等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说决定中国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是市场而不是政策,房地产行业也将始终按照自己应有的轨迹发展。所以只要转变思路,房地产硬着陆的风险还是可控的。
5、农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连续超越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孕育新消费主体。
农民可能成为最大潜在消费群体:现有收入及增长预期决定即期与预期消费。切切实实提高农村收入,有赖于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突破等一系列艰巨工作,但由此带来的内需的扩张会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现有收入及增长预期决定即期与预期消费。虽然目前城乡居民收入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已连续几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2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首次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加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是对资本市场很大的一个正预期。
想象一下庞大的农村收入群体在解决了温饱后,在医疗、养老、社保、下一代教育等四个方面逐步获得保障后焕发出的消费潜力。切切实实提高农村收入,有赖于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的突破等一系列艰巨工作,但由此带来的内需的扩张会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潜在消费群体。
6、旅游休闲养老医疗教育消费全面推动消费需求从“贫困型消费”向“富裕型消费”过渡。
图:消费率的微笑曲线
■
“贫困型消费”向“富裕型消费”过渡:根据“消费微笑曲线”理论,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的工业化后期,消费率又会大幅增加。随着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旅游、休闲、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将稳定发展。
虽然我们的人均收入远远未达到国际上中等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巨大,但根据经典的“消费微笑曲线”理论,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的工业化后期,消费率又会大幅增加,而随着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上升,中国正在从“贫困型消费”向“富裕型消费”过渡。我国居民最终消费量的快速增长,已推动我国旅游、休闲、养老、医疗、教育等领域的稳定发展。如由于出境旅游的大幅增长,2014年中国旅游的逆差估计将达一千亿美元。
我国居民消费支出的快速增长,主要在于中国富裕家庭的数量不断攀升。预期到2015年,中国将会拥有全球第四大的富裕群体。对资本市场来说,这是一场很大的资本盛宴的预期。
7、高铁作为中国投资的核心与抓手将夯实中国经济稳增长的基础。
高铁发展应该提升为国家战略:高铁改变的不是一个交通的观念,而是时间与地理的观念,我国的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的区别将会在高铁的影响下消失。这将对城市间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带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自2008年第一条高铁通车以后,高铁建设快速推进,到2013年我国高铁里程已超过了1.1万公里,而2014年和2015年还将是高铁通车高峰期,高铁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
我一直认为,中国经济的稳增长,必然还是需要稳投资。在中国投资与消费的平衡增长决不应是对立的。而中国经济稳投资的抓手就是高铁。应将高铁作为国家战略。以往我们出口交换只能依靠原材料和劳动力,而现在可以用以交换的有高新技术——高铁。国家领导人在国外出访期间力推中国高铁并逐渐取得成效。
8、以美国退出第三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标志的国际经济环境趋于稳定,有利中国进出口增长。
转变“零和博弈”的思维:在全球村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好转。美联储退出QE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会产生双重积极影响。
在全球村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好转。目前来看,美国退出第三轮量化宽松的前提是美联储对美国经济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这对我国经济最大的正面影响是有利于今年四季度乃至明年全年的进出口增长。另外,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外汇储备规模充裕以及资本账户开放度较低,因此,美联储退出QE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会产生双重积极影响。
QE退出将导致美元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较小,可能导致人民币有效汇率上升,不利于我国的出口。但是QE退出的前提是美国经济增长好转,中国的外需也会因美国经济增长改善而得益。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再工业化会可能冲淡一些对出口方面的正面效果。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与美元挂钩,美元升值将使得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因此对我国进口是有益的。
9、以沪港通为代表的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将加速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沪港通的意义:从本质上来说,它相当于在人民币国际化前,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前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价格双轨制在价格改革中的第一步,更可以将之理解成资本市场的“深圳经济特区”。
尽管沪港通的设计在细节上确实存在许多可推敲之处,如两地“T+0”和“T+1”的清算制度如何协调;收市时间不同对投资者这一时间段发生重大事宜如何处理;两地对投资者的进入条件限制不同;投资者无法参与对方衍生品与做空机制等等。但每天交易量的限制与总交易量的控制在理论上扔能保证风险的可控。
但沪港通的意义远不在此。它不在于开始阶段沪港双方谁得利更多,这种讨论未免格局太小。从本质上来说,它相当于在人民币国际化前,资本项目完全开放前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次重要尝试。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价格双轨制在价格改革中的第一步,更可以将之理解成资本市场的“深圳经济特区”。这一步走出去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