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宏
上周业内最吸引人的新闻,应该就是被称为“基金一姐”的宝盈明星基金经理王茹远的离职新闻的发酵。
从10月17日公告离职到“王茹远如是说”的真情文字的发布,再到所筹办私募公司“上海宏流投资”名称被记者们“挖”出。短短不超过20天时间,相关新闻迭出,充分说明了一个明星基金经理的“高关注度”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这已经是基金明星们市场价值的最好背书。
但这也给行业提出了另一个拷问:为什么公募的明星基金经理总是难以持续留任?是待遇问题、环境问题、管理问题、事业发展、行业规律,或是还有其他可说不可说的各种因素?
或者我们也可以把问题延伸一下——作为基金业最重要资产的“核心人才”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方式方法来挽留?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似乎已经习惯了人才从公募基金流失,习惯了明星从公募的星空中飘过,从“一哥”到“一姐”,再到各家基金公司的当家明星基金经理、投资核心人物,似乎投资专才的流失已经成为了这个行业最不令人奇怪的常事。而这其实并不合乎海内外资产管理业界的发展规律。
有人说是复杂的公司治理和人事环境,“赶走”了明星基金经理们。这个情况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但应该不是整个行业核心人才高速流失的主因。
一个很直接的论据是,许多从公募基金退出的明星去了治理层级更为复杂的券商和保险界,还有些去了表面上层级简单但实际上“斗争”气氛一点也不寡淡的创业企业,这足以说明治理问题不是这个行业频下“流星雨”的主因。
有人从“王茹远如是说”的文字里摘录了片言句字来解读,认为是基金投资上的“繁文缛节”“赶走”了明星基金经理们。
相关的文字也确实提到:“传统的调研方式、内部报告、答辩、入池、买卖约束等都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大家看到的结果可能是越是流程严谨的大基金,投资业绩越赶不上趟。这几年公募做不过私募、私募做不过游资,因为公募以前拥有的平台优势和信息优势已经没有了,繁文缛节的流程都成了提升投资业绩的桎梏。”
不可否认,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变化的当下,A股新的市场运行规律和主题投资热潮,已对基金业绩构成了巨大挑战。最明显的挑战则凸显在基金理念对于新市场的适应能力上、基金投资决策对于新市场的反应速度。
但更不可否认的,投资流程本身作为基金理性投资行为的一种推动、或有投资风险的一种约束,同时也是基金契约执行的一种具体落实,有其重大意义。与其说是投资繁文缛节“赶走”了明星们,还不如说是投资流程调整更新的“效率低下”在起作用。
投资流程应该以一种怎样的速度进行更替和调整,这反映的是流程制定者——即公司高管层的专业能力和经验。如果高管层推动流程更新的动力不足,那么表明基金公司董事会和股东层面在公司治理上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如果这两个环节都长期无意作为,那么它必然反映了制度环境和行业运行文化上的一些缺陷和瓶颈。
事实上,无论是流程更新的低下,或者说管理环境的不良,乃至于人所共知的激励制度的进展缓慢,反应的是一个共通的问题——整个公募企业的运管能力还需要提升。这或许是因为兼备专业和企业运管能力的高层次经营人才存在不足,也或许是公募资产管理企业的外部规则和内在机制仍有重要的改善空间,也或许表明整个行业的股权结构乃至市场化导向的动力还需要加温。
明星基金经理的流失,要根本改观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是,有鉴于私募企业的公募牌照之门已经打开,新的竞争主体已经出现。留给业内各家公募公司的时间应该不会像上一个十年那么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