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实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
经济发展带动社会进步,平均寿命的增长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中国平均寿命的不断延长,如何养老成为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未富先老”已经形成对整个社会的严峻挑战。在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险体系中,作为第一支柱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可以提供的保额较低,而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覆盖面又较窄。显然,为解决国人的养老问题,打造第三支柱个人养老投资成为必要,而实现这一目标又离不开专业财富管理。在本期专栏中,嘉实回报中心将同广大投资者一起分析和探讨中国老龄化的现状、投资需求以及财富管理在应对“未富先老”挑战中可以做出的贡献。
人口老龄化,指的是一个国家人口中老年人占比超过一定比例。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如果一个国家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这个国家可归类为老龄化社会。按照这种划分,中国从2000年就开始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在2000年之后,中国的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到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9.7%。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趋势源于以下两个因素。其一,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实施以来,中国人口出生率从1980年的18%。降至2013年的12%。;其二,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中国的平均寿命逐年延长,已经从1980年的65岁上升到2012年的75岁。随着出生率的降低和平均寿命的延长,中国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劳动人口占比不断降低的同时,老年人口的占比仍在不断攀升。
如何养老是全球老龄化国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同一些“先富后老”的发达国家不同,“未富先老”是尚属中等收入国家的中国所面面临的更多挑战。以日本为例,在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日本的人均GDP为1974美元;而当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0%时,日本的人均GDP已经上升到11297美元。中国在2000年步入老龄化社会,当时的人均GDP仅为850美元;到201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9.7%逼近10%,人均GDP虽然比以往有了大幅攀升,但也仅为6807美元,老而未富。
面对“未富先老”的困境,国人如何过上体面的退休生活?整体而言,挑战巨大。作为养老体系的第一支柱,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存在替代率偏低的问题。所谓“替代率”是指退休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的比例,所以,替代率可以衡量退休后收入在多大程度上能同退休前保持一致,在中国,这一替代率不足50%,低于国际警戒线水平(55%)。作为养老体系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和规模都非常有限。截至2012年,全国享有企业年金的职工人数仅占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的2.3%,而企业年金总规模也不到基本养老保险资金规模的两成。由此可见,仅仅依靠这两大支柱并不能够保障退休群体的生活水准。因此,开拓和发展个人补充养老投资作为养老体系的第三大支柱,十分必要。在此背景下,有效地管理养老财富,使个人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广大投资者的刚性需要。
养老投资从不言晚,提早规划会让国人更为从容。就实施方式而言,个人补充养老投资,既可由投资者自行管理,也可以借助专业财富管理机构来完成。术业有专攻,并非人人都擅长管理财富,依托专业服务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帮助投资者根据需求制定投资目标和投资策略。由于每个投资者的年龄、计划退休时间、风险承受能力和对退休后收入需求等有所不同,专业财富管理机构可以帮助投资者做出相应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第二,帮助投资者合理配置资产,控制风险。投资中,资产配置决定成败,对养老投资更是如此。相比一般投资,养老投资对风险更为敏感。对于职场新人,由于离退休尚有时日,养老投资的风险承受能力较高,可以多配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如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等,追求长期回报。而对于接近退休年龄的投资者,资产的安全性更为重要,固定收益类资产会成为主要配置。其中的安排和调整,专业要求很高。第三,根据投资者生活和退休目标的变化,动态调整投资计划和策略。对很多人来讲,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计划跟不上变化屡屡发生。随着投资者自身情况的变化,如收入、家庭等,养老目标和可投资额也会跟着发生变化,适时调整必不可少,而专业财富管理的价值将由此得以体现。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现实中,养老问题的解决不可能只依靠社会基本养老和企业年金。在这一背景下,通过专业财富管理来实施个人养老投资,是中国养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支柱,也是让国人过上体面退休生活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