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信息披露
  • A8:资本圈生活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总量上保持定力 结构上注重优化
  •  
    2014年11月12日   按日期查找
    A3版:研究·宏观 上一版  下一版
     
     
     
       | A3版:研究·宏观
    总量上保持定力 结构上注重优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总量上保持定力 结构上注重优化
    2014-11-12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文眼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从前两年开始就已经减缓,已经向“新常态”转变,但是习惯于高增长的人们一时还看不清楚,还没有适应经济减速的新环境。现在,从今年前三季度及三季度的指标看,经济进入“新常态”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持定力、把握政策走向、优化经济结构,需要有新的视角。

      ——亚夫

      ■一年中的第三季度是判断形势非常关键的时点,往往要以本年前期之“形”判断来年之“势”。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3%,较二季度放缓0.2个百分点,形成了年内的局部低点,从月度看,在经历8月份的局部低点后,9月份出现了小幅回升,经济运行出现低位企稳迹象。然而,如果在更长的周期中观察当前经济运行,则会发现,经济仍未摆脱减速通道。这意味着,在经历今年四季度微弱反弹后,明年的减速压力仍然不小。

      ■减速压力主要来自于投资不足、房地产市场低迷以及在高风险预期下金融生态的恶化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了对宏观经济政策的新考验。必须坚持立足长远,保持政策定力,用有利于长远结构调整的措施应对当前挑战。同时,也必须密切跟踪经济形势发展变化,提高政策精准度、定向发力,在逐步化解经济运行中的风险因素的同时,为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创造时间和空间。

      □余竹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基本特征

      1.经济增长速度低于预期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7.4%,其中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3%,经济增速仍处于下降通道,但从短期看已出现增速缓中趋稳态势的迹象,预计四季度略好于三季度,全年总体增长有望达到7.4%。

      一是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所回升。

      前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较去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自8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点,9月份增速有所回升。从分行业数据看,前三季度粗钢和水泥等上游行业增速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5.67和5.89个百分点,计算机产量和汽车产量等下游行业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6.16和6.03个百分点。

      8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下滑,除了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也有基数因素的作用。去年8月份,当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效应显现,8月当月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有所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比去年7月份加快0.7个百分点,为去年全年的最高点。从先行指标看,9月份PMI为51.1%,与8月份持平,仍处扩张区间,为今年以来的次高点,未出现明显下行趋势。

      二是国内需求增长延续弱势。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1%,较1-8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0.4和4.1个百分点,仍未有明显的见底迹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较去年同期回落0.91个百分点;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37%,低于去年同期4.29个百分点,其中反映国内需求的进口同比增长1.4%,出口增长5.13%,外需相对好转。

      三是物价保持平稳运行。

      受国内外需求较弱及大宗商品价格不振的影响,前三季度及9月份CPI同比分别上涨2.1%和1.6%,其中9月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分别为0.3和1.3个百分点,仍处于年初3.5%的目标范围之内;前三季度及9月份PPI同比分别下降1.6%和1.8%。PPI仍未转正,反映主要工业品价格仍处于下降趋势,产能过剩对工业品价格仍有压力,市场供需形势仍不乐观。

      四是宏观流动性维持中性。

      9月末M2同比增长12.9%,较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较去年末低0.7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为12.84万亿,较去年同期减少1.12万亿。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68万亿,同比多增0.4万亿,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同比少增1.75万亿,为社会融资规模下降的主要原因。9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97,较上月低0.2个百分点,反映市场流动性仍处于合理区间。

      2.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出现积极信号

      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经济结构呈现出不断优化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经济速度降下来后,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由紧张向宽松转变,经济结构呈现向合理的方向调整和回归的趋势。同时,随着中央积极推动结构性改革,结构调整的效果也在初步显现。

      一是产业和投资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6.7%,较去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增速快于制造业,前三季度服务业投资较第二产业投资增速高3.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继续改善。以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好于传统产业,高耗能行业呈现放缓,前三季度GDP能耗同比下降4.6%,节能减排有效推进。

      二是新型消费业态继续高速增长。

      基于互联网的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等新业态继续高速增长,前三季度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54.8%,较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42.8个百分点。

      三是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不断增强。

      商事制度改革后,3月至9月,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56.48%,较前三季度同比增速高4.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三产业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8.63%,高新技术、文化娱乐及科学技术服务业等行业新登记注册企业保持高速增长,服务业的良好发展形势对就业起到较强支撑作用。前三季度已完成全年1000万新增就业目标,9月末,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保持在5%左右。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和风险

      今年前三季度部分宏观经济指标走势偏弱,经济下行压力始终存在,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明年经济增速仍将是比较大的风险。

      1.房地产市场预期不稳定

      从房地产投资看,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2.5%,较1-8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0.75和7.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增长2.3%,较1-8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回落0.4和26.4个百分点。从商品房的销售和库存看,前三季度商品房销售额同比下降8.9%,降幅与1-8月持平,较去年同期增速下降42.8个百分点。9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环比增加988万平方米,部分省份商品房库存消化周期已超过20个月。

      从房地产销售数据看,1-9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延续负增长。1-9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7713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6%,降幅比1-8月份扩大0.3个百分点,去年同期为增长2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0.3%。商品房销售额49227亿元,下降8.9%,降幅与1-8月份持平,去年同期为增长33.9%。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10.8%。

      从房地产行业对相关行业影响看,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导致钢材、水泥等上游行业产量放缓5.02%和2.98%,家具、家电和家装等下游行业销售放缓至14.5%、8.7%和13.8%。为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调整,前期实行限购政策的城市相继调整住房限购政策,部分银行恢复房贷利率折扣优惠。

      总体看,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撑作用还需继续观察,对于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的销售量形成了较大的刺激,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0月12日-18日一周,受监测的全国20个主要一二线城市住宅签约面积环比回升45%。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交面积环比涨幅分别达到133.95%、77.99%、69.06%、50.77%。面对未来房产税出台、农村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的影响,房地产市场预期进入了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状态,似乎在“锋刃”上行走。

      2.社会融资成本依然较高

      今年以来,对于社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经济下行期,高融资成本也成了阻碍复苏的“拦路虎”。2009-2013年的工行监测数据表明,样本企业的财务费用年均增长40%,较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速高20个百分点,企业的融资成本负担较重。比如,棚户区改造、生态经济、高新技术领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主力方向,中小企业是带动就业和民间投资的核心力量,这些领域恰恰也都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

      一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较为突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不完善导致风险溢价水平较高,再加上部分对利率水平不敏感的企业挤占了有限的信贷资源,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日益突出。

      二是民生、经济结构调整有关行业的融资需求仍未得到较好回应。在整体去杠杆的背景下,以“三农”、棚户区改造为代表的民生领域和以生态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由于投资周期较长、部分领域的风险较大,行业杠杆率普遍较低,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3.金融潜在风险日益突出

      当前,金融风险已成为宏观经济运行最突出的矛盾之一,部分地区的形势严峻,甚至有上升为区域性风险的可能。由于实体经济持续低迷,企业资金链断裂等问题时有出现,实体经济风险开始向金融领域传递。一些担保金额过大的大型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优质中小企业资金链也明显趋紧,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造成影响。同时,随着实体风险和金融风险不断交织互传,造成了银企之间不信任、企业之间互不讲信用,进一步提高融资难度和交易成本,对整个信用体系和金融生态形成较大冲击。

      4.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压力加大

      根据历史经验,由于体制原因,我国经济处于加速期时,财政收入将以快于经济增速的速度增长,当经济转向中高速增长,将导致财政收入减速的幅度超过经济增速。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稳增长、调结构的更高要求,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问题将加快显现。从地方财政收入的角度看,前三季度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1%,低于长期均值水平。

      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对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有较大影响,导致地方政府的预算外收入有较大波动。从地方财政支出的角度看,社保、养老和医保等公共政策存在不可持续隐患,当年社会公共基金收不抵支的省份逐年增加。随着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趋严,地方政府部分债务转入信托等高成本融资渠道,债务偿付成本趋于提高。地方政府面临稳定本地区经济增速的压力,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投资存在惯性、有关民生支出的社会支出存在刚性,财政收支不平衡趋于加剧。

      5.化解过剩产能任务艰巨

      尽管化解过剩产能出现一些积极信号,但在过剩产能较严重的部分地区,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难以有效推进。很多地方反映,目前按照有关要求,大部分落后产能已经逐步淘汰,但由于危机前企业对全球化和房地产市场过于乐观的预期,使产能大规模扩张,在国内外经济深刻调整的背景下,这些产能将成为长期过剩产能,也需要化解,但由于政策法规依据不足,继续化解过剩产能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化解过剩产能与稳定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也有所显现,如在河北省,粗钢、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等产能过剩比较严重,随着过剩产能的清理,该省经济增速下行压力明显加大。

      

      宏观政策预期走向

      立足当前形势,着眼于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我们认为,既要科学把握经济减速趋势的客观性,同时也要防止经济由“减速”演变为“失速”,在宏观政策上,应在总量上继续保持定力,更加注重结构化调控,在确保经济增速和就业稳定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化解各类风险,为调整经济结构、培育新的内生增长动力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

      1.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尽管宏观经济数据和企业经营活动低于预期,但经济下行风险仍然处于合理可控范围。

      一是稳定的就业是保持政策定力的最大信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已经完成全年1000万的新增就业目标,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并没有随着经济走弱而出现较大影响。

      二是改革红利正在逐步释放。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先后取消和下放了数百项行政审批等事项,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有效降低了创业成本和市场准入门槛,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截至9月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较去年底增长9.91%。

      三是宏观数据的下降幅度仍需进一步确认。今年8月的工业增加值处于超预期的地点,但考虑到去年8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10.4%,处于近两年多来的最高点,这对今年8月工业增加值增速有一定影响,判断经济失速仍需更多证据和数据的支撑。

      因此,大幅调整宏观政策不具备充分条件,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政策仍应继续保持定力,确保总体政策环境的稳定,避免以大规模刺激政策引发经济系统不必要的波动。针对具体问题,要实施定向调控,长短结合、远近结合,在合理设置预期增长目标的前提下,稳步调整结构、化解经济运行的风险。

      2.加强对房地产市场预期的引导

      当前,房地产市场最需要的就是稳定预期。要加快建立房地产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开展对商业银行房价下跌的压力测试,制定分级防范的处置预案,严防流动性风险和债务风险叠加爆发,避免局部风险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同时,地方政府要以合适手段引导市场预期,及时根据本地区的房地产行业状况,适时适度调整本地区的调控政策,同时准确地向社会解读调控政策的变化。

      3.进一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创新驱动发展,是我们保持经济增长动力的关键一招,下一步,要切实为创新创造条件,让创新驱动发展具备良好的环境。

      一是重视基础技术研发和公共平台的建立。通过政府采购和政策支持,组织和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支持基础性、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转化使用。

      二是强化人力资本培育。鼓励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建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基础,促进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进一步对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职工的职业培训,帮助这些人实现再就业或更高层次的就业。

      三是完善创新体制。从根本上扭转政府过度干预创新、过度参与资源配置的做法,将以往的歧视性政策转为普惠性政策,强化市场对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大幅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及合并审批手续,为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4.进一步完善金融领域的定向调控

      由于我国的货币存量和整体杠杆率水平较高,整体放松流动性的条件不具备,而在宏观层面推动“去杠杆”对于符合结构调整方向领域的发展同样会形成抑制,因而需要采取定向调控,实施“结构化去杠杆”,即对于杠杆率过高的局部地区和行业领域,要从防风险的角度逐步“去杠杆”,对于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领域,要创造能够适度“加杠杆”的环境。

      一是保持适度流动性,同时完善金融风险的防控机制。我国的货币存量和整体杠杆率水平较高,整体放松流动性的条件不具备。在保持物价稳定和严控金融风险的同时,为市场平稳运行创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加快推进企业部门和地方政府降低杠杆率。

      二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定向调控。小微企业对稳定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意义,要相机使用好定向降准和流动性调节工具,建立正向激励和约束机制,以市场化手段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确保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能够真正惠及小微企业。

      三是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生态经济及高新技术领域的定向调控。科学运用定向工具,为开发性金融支持棚户区改造提供了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来源,考虑将生态领域和高新技术领域纳入定向降准的考察范围,组建生态经济、高新技术领域的风险补偿基金和专业金融机构,加强定向支持力度。

      5.更多地采用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

      政府要通过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强化环保、安全等标准,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落后、过剩产能的生产成本,更好地使用市场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尽量避免使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

      利用财税、金融政策,激励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加快兼并重组。同时清理地方政府出台的越权减免税和变相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处理过剩产能的同时,让真正有活力、能够成为产业升级引领者的企业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