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调查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欧亚时代和亚洲时间中的中国金融担当
  • 实体零售商绝地大反击
  • 强制退市的临门一脚为何又缩了回去
  • 黑田东彦
    还有选择余地吗
  • 请管理层听听
    马云非常接地气的减税论
  •  
    2014年11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2版: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 A2版:评论
    欧亚时代和亚洲时间中的中国金融担当
    实体零售商绝地大反击
    强制退市的临门一脚为何又缩了回去
    黑田东彦
    还有选择余地吗
    请管理层听听
    马云非常接地气的减税论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请管理层听听
    马云非常接地气的减税论
    2014-11-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谭浩俊

      

      据报,马云前天在央视设在阿里总部的《对话》现场回答主持人提问时表示,减税是今天中国最需要做的事情。现在加税,对中国经济只会带来更多坏处,减税会让财政收入、经济越来越好,加税只会让更多企业垮下来。

      实在无法统计,这是第几位企业家通过媒体呼吁减税了。作为中国新晋首富,马云及其企业,肯定不差钱。他呼吁减税,更多显然还是出于对企业的保护、对发展环境的希望。毕竟,他也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也尝过税负过高、负担过重带来的沉重压力的滋味。

      问题在于,在税收问题上,企业的诉求往往会与政府的需求形成冲突,亦即站在政府的角度,减税就意味着财政收入减少,意味着政府可支配收入减少。所以,每当减税政策出台以后,相关职能部门都会迅速抛出一本账,反复申明减税后政府收入又减少了多少,政府又给企业让利了多少。

      那么,减税是否就意味着政府收入的减少呢?减税会不会给政府运行、公共事业发展等带来冲击和影响呢?减税与财政收入之间,是否就是永远也解不开的矛盾呢?

      假如只是静态地看,确实如此。毕竟,减给企业的税多了,财政收入就会减少,留给政府支配的收入也会减少。但是,不要忘了,科学、合理地减税,能带来经济发展的活力,能让企业更好地加强投入、扩大市场、增加税收。也就是说,减下来的税收,能通过企业数量的增多、经济总量的扩大,在财政收入增量上得到加倍补偿。如此,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就成了矛盾的统一体。

      更重要的,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财政支出的安排不合理,财政收入的过快增长,已不是政府能否运行、如何运行的问题,而是社会资源、社会财富有多少被浪费的问题。想一想,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到今天,20年间财政收入增长了近30倍。原本大家希望企业所承受的沉重税负能带来高水平的社会公共服务、公用事业,能带来高水平的社会保障和福利,但现实却是,社会公共服务、公用事业等不仅没有得到同步完善,反面缺位越来越多了。特别在教育、科技、医疗等方面,欠账依然相当严重。那么,增加的财政收入都用到了哪里呢?有足够事实证明,相当一部分财政收入被政府低效率消耗、甚至严重浪费掉了,最典型的就是“三公”经费。要知道,这期间,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呈下降趋势的,企业投入占社会投入的比重也是呈下降趋势的。其直接后果,就是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经济发展潜力下降。

      如果在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给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多留一点,让企业多给员工发一点,让企业投入增加一点,居民的生活水平就可以有更多的改善,企业发展后劲也会更大一些。为什么近两年以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稳增长措施,经济低迷状态并未有根本扭转呢?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发展后劲和居民的消费能力不强,经济发展没有足够的消费环境支撑。

      看近年来的媒体报道,有关企业税负过重的问题,已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尤其每当有相关税收数据公布时,总会引发阵阵热议,无论相关职能部门怎么解释说明,并拿出了许多具体数据,总有对现有税收负担过重的尖锐批评。更要命的是,现在的企业,除了来自于税收等方面的直接负担,还有大量税收之外的间接负担,特别是暗负担,这可以说已成了当今企业发展和提高居民收入最主要的障碍之一。

      以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经济过热时,实行加税政策;在经济过冷时,采取减税政策。既然如今我国经济已到了增长下行的转换阶段,为什么减税力度仍如此小呢?如果减税真的会给政府运行带来冲击,那为什么“八项规定”发布后,不少地方财政都不知道如何花钱了而要想方设法子把钱花出去?

      从去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规模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这一直接关系几千万人就业和收入的善政,受到了普遍赞誉。大家希望力度还可再大些。不加大减税力度,企业就会越来越难以生存,投资者也越来越不愿意投资办企业。那么,经济增量就难以扩大,总量还会萎缩,税源越来越窄。两者相比,到底是减税好还是加税或维持现状好,就不难判断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