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调查
  • 3:焦点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书评
  • A8:人物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日本这面镜子
    映照出太多大可琢磨的东西
  • 那个在门口
    为大家倒茶的老头……
  • ■披沙录
  •  
    2014年11月13日   按日期查找
    A7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 A7版:书评
    日本这面镜子
    映照出太多大可琢磨的东西
    那个在门口
    为大家倒茶的老头……
    ■披沙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那个在门口
    为大家倒茶的老头……
    2014-11-13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涂启智
      《洞察力的秘密》
      (美)加里·克莱因 著
      邓力 鞠玮婕 译
      中信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

    ——读《洞察力的秘密》

      ⊙涂启智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经过初试、笔试等四轮淘汰后,只剩下6个人应聘,第五轮由老板亲自面试。当面试开始时,主考官却发现考场出现了7个人,于是就问:“有不是来参加面试的人么?”这时,坐在最后的一个男子站起身来说:“先生,我第一轮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人们听到他这么讲,都笑了,就连站在门口为人们倒茶的老头也忍俊不禁。哪知这个人交了好运,因为只有他发现了真正的主考官是那位倒水的老头。出众的洞察力,让他在应聘中“起死回生”。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是洞察力,出门观天色、进门看脸色,也是洞察力,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神情状貌判断其人生阅历甚至猜中他的职业身份,更是非同一般的洞察力。简而言之,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洞察力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如此重要,自然人人都渴望拥有洞察力。那么洞察力如何产生,会受到哪些阻碍,怎样提升洞察力?美国宏观认知有限责任公司高级科学家加里·克莱因所著《洞察力的秘密》,对此均有翔实生动且丝丝入扣表述。作者以现实环境中的人作为研究对象——科学家、商务人士、消防员、警察、军人、家庭成员、朋友,还有他自己,书中收集了120个现实案例来阐释和佐证。读者不仅能从中读到很多“灵光一现”的洞察力故事,还能由此能习得洞察力会在哪些心理环境和现实环境中被激发的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案例,克莱因归纳出洞察力之源有五个可选的解释:触类旁通、巧合事件、好奇心驱使、自相矛盾和急中生智;他也归纳出了导致人们错失抓住洞察力机会的四大原因:观念错误、缺乏经验、态度消极以及死板的推理方式。比如,当民主日益成为世界发展潮流,有人还死抱着专制那一套不放,认为专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如何能够洞察到社会未来方向?假如没有丰富人生历练,应聘者如何能够识见“倒水的老头”才是主考官?态度消极,没有热情去主动思考,当然不会有洞察力。思维死板,就像“扛着竹竿进城门”不知道转弯者,洞察力更是与之无缘。

      洞察力当然不仅仅是运气,而是一项可以追求的修炼。

      比如,多涉略些本专业以外的书,接触点专业以外的知识。马丁·查尔菲是哥伦比亚大学生物科学系教授,研究方向是昆虫的神经系统,但因偶然参加一场由生物科学系举办的与他研究领域无关的非正式的午间研讨会,使他产生了借助荧光观察生物活体中的生物反应过程想法,正是这一想法使他不可思议地获得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现实中此类触类旁通的案例可说比比皆是。诗人读点哲学以及经济类书籍,再写诗歌会富有思想张力与逻辑深度;公文写作者阅读文学书籍将使公文表述更加鲜活生动增加可读性;写文化时评,读一点哲学乃至经济类书籍,不仅使文章多一些思辨色彩,也让它更加贴近世俗生活;农民兄弟,一旦了解一点化学常识,就会懂得科学合理施用化肥……

      再比如,多注重专业积累与生活的历练。当然,学习某些特定的知识和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是获得洞察力的先决条件。加入马丁·查尔菲之前没有经年累月的生物专业经历,就没有可能获得洞察力的青睐。法律工作者对各种纷繁复杂社会事件的深刻分析就来源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相比单纯的孩童,成人对社会骗局的预见与识破,则来源于生活经验。

      还有,勇于打破思维定势。书中所列举瓦格纳·道奇曼峡谷逃生、阿伦·罗斯顿摆脱峡谷巨石压臂困境、拿破仑·波拿巴土伦之战的胜利等案例,靠的都是摒弃思维定势。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司马光这一壮举正是突破了如何将人从缸中捞出的思维定势。这个故事很有寓意,这个“缸”可以看成我们的惯性思维,很多时候我们对眼前的机会视而不见,只因我们被自身的惯性思维束缚住了,这个时候唯有打破思维定势,才能放飞思维进入新天地。在改革开放之初,国人渴望摆脱困境,却又被“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以及“姓资姓社”观念束缚住了手脚,此时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不管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理论,搁置“姓资”“姓社”争论,因为他的思想已超越主义之争,洞察到不管什么“主义”,能发展生产力、改善老百姓生活才是“好主义”。

      把握事物的运行规律。书中案例梅威瑟通过反复观摩研习哈顿的出拳习惯,从而在一场重大赛事中抓住对方出拳空挡机会一举击败对手。假如没有掌握哈顿拳击规律,梅威瑟完全没有取胜把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历史上有名的经典战例之所以都能以弱胜强,究其实也都是弱者掌握了强者的规律(弱点所在)所致。近些年来,许多地方一直高喊产业转型升级,但实际上转型升级非常缓慢,有些地方甚至将已经迁出去的低端产业又重新招引回来。经过跌撞碰壁,大家终于明白,转型升级需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一方面高端产业引进需要城市更新与各项配套设施齐头并进,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不可一蹴而就,只能在能引进高端产业基础上再行梯次转移,不然高端未来将低端尽数赶走,势必出现产业“空心化”,使地方经济遭受“青黄不接”的重创。

      不错,敏锐的洞察力来自于专注而巧妙的思考,洞察力的秘密就深藏于我们的头脑中,但当大火瞬间就要扑到面前之时,为了逃脱,先烧掉面前的枯草,人立马钻进灰烬里逃生的例子,则不免有些天方夜谭。难道自己点燃的火势会逆风而行?而且身体埋在滚烫的灰烬里不会被烤熟?当手臂被巨石压住不能动弹时,自己奋力折断手臂的可能性有多大?即便自己可以断臂,难道不会昏死过去吗,又岂能像蜻蜓折断一只翅膀般轻易“飞走”?将这些案例作为论证依据,在生活逻辑上难以服人,在笔者看来也就失去了意义,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