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要闻
  • 4:新闻·市场
  • 5:新闻·财富管理
  • 6:新闻·公司
  • 7:新闻·公司
  • 8:新闻·公司
  • A1:上证观察家
  • A2:评论
  • A3:研究·宏观
  • A4:研究·市场
  • A5:研究·财富
  • A6:数据·图表
  • A7:专版
  • A8:科技
  • B1:公司·信息披露
  • B2:股市行情
  • B3:市场数据
  • B4:信息披露
  • B5:信息披露
  • B6:信息披露
  • B7:信息披露
  • B8:信息披露
  • B9:信息披露
  • B10:信息披露
  • B11:信息披露
  • B12:信息披露
  • B13:信息披露
  • B14:信息披露
  • B15:信息披露
  • B16:信息披露
  • B17:信息披露
  • B18:信息披露
  • B19:信息披露
  • B20:信息披露
  • B21:信息披露
  • B22:信息披露
  • B23:信息披露
  • B24:信息披露
  • B25:信息披露
  • B26:信息披露
  • B27:信息披露
  • B28:信息披露
  • B29:信息披露
  • B30:信息披露
  • B31:信息披露
  • B32:信息披露
  • B33:信息披露
  • B34:信息披露
  • B35:信息披露
  • B36:信息披露
  • B37:信息披露
  • B38:信息披露
  • B39:信息披露
  • B40:信息披露
  • B41:信息披露
  • B42:信息披露
  • B43:信息披露
  • B44:信息披露
  • B45:信息披露
  • B46:信息披露
  • B47:信息披露
  • B48:信息披露
  • B49:信息披露
  • B50:信息披露
  • B51:信息披露
  • B52:信息披露
  • B53:信息披露
  • B54:信息披露
  • B55:信息披露
  • B56:信息披露
  • B57:信息披露
  • B58:信息披露
  • B59:信息披露
  • B60:信息披露
  • B61:信息披露
  • B62:信息披露
  • B63:信息披露
  • B64:信息披露
  • B65:信息披露
  • B66:信息披露
  • B67:信息披露
  • B68:信息披露
  • B69:信息披露
  • B70:信息披露
  • B71:信息披露
  • B72:信息披露
  • B73:信息披露
  • B74:信息披露
  • B75:信息披露
  • B76:信息披露
  • B77:信息披露
  • B78:信息披露
  • B79:信息披露
  • B80:信息披露
  • 京维集团斥资3.5亿港元
    收购上海北斗45%股权
  • 国企混改新动向:员工持股计划陆续破冰
  • 美邦服饰参与发起
    上海首家民营银行
  • 泰亚股份重组朦胧 重要股东高位“溜号”
  • 美晨科技签下10亿元
    市政绿化合作项目
  • 全通教育控股股东质押持股曲线“变现”
  • 吴氏旧账拖累 德豪润达暂缓整合雷士LED
  •  
    2014年11月14日   按日期查找
    7版:新闻·公司 上一版  下一版
     
     
     
       | 7版:新闻·公司
    京维集团斥资3.5亿港元
    收购上海北斗45%股权
    国企混改新动向:员工持股计划陆续破冰
    美邦服饰参与发起
    上海首家民营银行
    泰亚股份重组朦胧 重要股东高位“溜号”
    美晨科技签下10亿元
    市政绿化合作项目
    全通教育控股股东质押持股曲线“变现”
    吴氏旧账拖累 德豪润达暂缓整合雷士LED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国企混改新动向:员工持股计划陆续破冰
    2014-11-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国企“混改”大背景下,政策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国有上市公司对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兴趣渐浓。上证报记者近日获悉,包括国有银行在内的央企及部分地方国企,都在筹谋员工持股计划

      ⊙记者 庞瑞 ○编辑 全泽源

      

      上证资讯统计发现,截至11月12日,今年以来已有30家A股公司宣布启动员工持股计划,其中民企26家,国企4家。这些国企几乎都是10月底以来才加入“试水”行列。

      国企陆续 “试水”员工持股

      11月12日,国防军工高科技企业的海格通信发布一份与员工持股计划“一体两面”的定增预案,在成为A股最新员工持股计划案例的同时,也成为广州国有上市公司中的“首尝螃蟹者”。

      据方案,海格通信拟以15.76元/股的价格发行不超过7500万股股份,募资总额不超过11.82亿,用于还贷和补充流动资金。其中,公司控股股东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将认购4500万股,添富-定增盛世专户35号、36号两个资产管理计划分别认购不超过355万股、 2645万股。添富-定增35号、添富-定增36号的管理人均为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委托人均为海格通信2014年度员工持股计划。

      “委托外部管理人成立资产管理计划,进而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做法是比较常见的,”一名券商分析师对上证报记者谈到,“但像这样同时设立两个资管计划的,在今年以来的国有上市企业里面,还属首例。”上述分析师表示,这其实是一个包括了“高管股权激励”在内的员工持股计划,35号资管计划由10名高管构成,36号资管计划由次级公司员工构成。

      稍早的10月22日,央企易华录也披露了其第1期员工持股计划,计划总份额2.32亿份,总金额2.32亿元,股票来源为员工持股计划认购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金额2.32亿元,面向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和其他员工不超过220人。

      “易华录的这个持股计划有个特点就是门槛设置有新意,”分析师谈到,“其公告里面写明,正式入职工作满一年的员工就可参与。”

      此外,仍在停牌之中的上港集团于11月4日发布停牌进展公告称,“公司目前正在根据中国证监会 《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 、上海市政府 《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 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精神研究制定员工持股计划的重大事项”。

      再往前溯,上海的案例还有兰生股份。今年5月28日,兰生股份成为上海国资改革的先锋,宣布拟在贸易板块实施“将经营者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改制方案”。具体来看,该公司拟在贸易板块的4家全资子公司中,选择一家作为改制平台,以经营管理团队、业务骨干为主出资设立一家或数家有限合伙制企业作为员工持股企业。兰生股份与员工持股企业将共同对平台公司增资,增资后平台公司注册资本不超过人民币 1 亿元,其中兰生股份持股比例不低于51%,员工持股企业持股比例不超过49%。

      海宁拾贝投资管理公司销售总监李达认为,上述几家国企披露的方案都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具体效果还有待观察,但从心理上来讲,对资本市场是有促进作用的。

      混改政策允许员工持股

      若单从公告员工持股计划的数字来看,26家民企对4家国企,差距甚大;但在市场人士看来,国有上市企业试水员工持股计划,其破冰意义不可小觑。

      “民企搞员工持股乃至股权激励相对比较容易,但对国有企业而言,要复杂很多。”上海某投资公司高管如此表示,据他透露,新一轮上海国企改革的“首站”就是实行股权激励或员工持股计划,只有如此,才能推动国企高管有动力去推行切实利于上市公司发展的资本运作或者项目建设。

      上证资讯统计发现,自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实施员工持股计划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后,员工持股计划开始频繁出现,其中7月份发布员工持股计划的上市公司有2家,8月份有4家,9月份达到8家,10月份则有9家。

      “可以看到,国有企业在充分观察了市场上的案例之后,才非常谨慎的下水,”一名私募人士表示,“这和政策风向有密切关系。”

      以位于广州的海格通信来看,“是典型的政策前脚落地,公司后脚跟进。”该私募人士评论道。据11月7日下发的广东《关于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方案》,该方案明确指出,广东省国有二级及以下企业,开展50家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20家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经营者和员工持股以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和市值管理等改革试点。

      沪上的情况类似。兰生股份5月发布公告前后,上海市国资委正就《推进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草案》征求意见;而上港集团宣布员工持股计划前,《关于推进本市国有企业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试行)》已于7月印发,在其中所提出的9条具体措施中,包括“实施股权激励和员工持股”。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喜亮对记者表示:“从时间点上看,上港集团、海格通信提出员工持股计划,肯定是契合了国企混改的大背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据接近国有四大行的人士透露,四大行均在筹谋试水员工持股计划。不过国有企业决策流程确实缓慢,非国有的民生银行日前已经在发行优先股的同时就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

      11月12日,新疆兵团旗下的冠农股份在上证E互动上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已在考虑推进员工持股计划,但因公司是国有控股公司,在推进方面进度较慢。”

      谨防好政策被异化

      尽管陆续有国企在尝试员工持股计划,但对于“员工持股是否真能有效激励公司发展”这一命题,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这其中的难点在于给多大的激励,这个度很难把握,”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谈到,“给多了股东或国家吃亏,给少了激励不到位。”

      根据张喜亮的研究,即使在激励“到位”的情况下,员工持股也只是在前三年对员工有比较大的激励作用,“一旦其股本收回即分红已经回本,员工的工作热情呈递减状态,慢慢又回到了老样子”。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曾经探索过企业职工持股的办法,其历史经验教训值得引起重视。

      “当时,有些企业只想通过员工持股实现募集资金的目的,而不考虑员工收益和参加管理的权利;也有的企业高管故意做空企业,以职工持股的名义改革,然后再收购分散在职工手中的股份,从而变国企为私企,”张喜亮指出,“所以,在今天探索员工持股,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

      也有观点认为,员工持股计划需要与高管股权激励有明确的区分。“可以看看最近的很多员工持股计划,其实里面高管不少,说是高管持股计划大概也不算错;而和正儿八经的‘高管股权激励’相比,还没有限制性股票那样的业绩要求,如果都变成这样,可能就有点变味了。”一名人士分析说道。

      在市场人士看来,要想避免员工持股异化为利益输送或者是“变相高管股权激励”,必须发挥资本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同时对全过程予以公开、透明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