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互动
  • 7:研究·宏观
  • 8:艺术资产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沈岳:横跨三界
    从《富春山居》回归《花鸟史诗》
  • 郑在东:大隐隐于市
  • 郭茜:工写重彩
  •  
    2014年11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8版:艺术资产 上一版  下一版
     
     
     
       | 8版:艺术资产
    沈岳:横跨三界
    从《富春山居》回归《花鸟史诗》
    郑在东:大隐隐于市
    郭茜:工写重彩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郑在东:大隐隐于市
    2014-11-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记者 陈晓红 ○编辑 陈羽

      

      “大隐隐于市”,城市生活在今天已经是大部分人的选择,但在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中,身为隐士却置身于都市是很高的境界。来自台湾地区的艺术家郑在东移居上海已17年,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自视为传统隐逸文化的继承者。他的作品乃至生活方式,在上海的80后藏家吴亦深看来堪称这种隐逸文化的结晶。为此,作为学术主持的他,把龙美术馆举办的郑在东个展命名为“绚烂的孤寂”。

      “摩登写意”恰如爵士乐

      “我对中国画的理解,不管画面里画的是山水、石头还是树,都是一个个元素,画家就像做诗一样将它们综合起来,来反映你个人的情感,而最后的评价,则要看每张画的境界。”郑在东这段话,也许可以作为其画作最好的注解。

      活跃的年轻艺术家倪有鱼对他的画作,有如下的评论:“他说自己画画,计较设色,却不考虑构图。所以他的画面里构图往往是秋风萧瑟散落一地,时常以半边一角取胜,复有宋朝马远、夏圭之功;他的造型是平面化的,用笔蓬松,很少塑造,却自有一种天真拙趣在。这一切笼罩在他独具匠心的色彩关系下,于是便见夜色无边,孤月高悬,山水平淡之间,轻舟一芥,人二三粒,像是一种近乎痴迷的程式。这恰恰是郑在东艺术的可贵之处。”

      当前在市场上红极一时的当代水墨,同样在传统文化中发掘灵感,但在青年藏家吴亦深看来,其中唱主角的是“摩登工笔”。郑在东并不只是画水墨,但吴亦深却将其归为“摩登写意”:“记得在10年之前,我第一次看到来自台湾的郑在东先生的作品,是一件黑底的纸本山水。画面虽然只有寥寥数笔,却能用丰富的色彩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于宋元绘画以及现代艺术的双重追求,在欣赏之余多了几分亲切和意外。”他将其比作“蓝调和爵士乐”:“既没有古典乐那样的严肃周密,也不像摇滚乐那般的强烈不羁,但它却总能带给你成熟老派的内涵以及摩登时髦的基调。”

      台湾艺术家自我放逐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流行‘堕落的一代’,我也是其中一员。”郑在东1970年末期开始绘画创作。他初期的风格以表现主义取胜,到1980年代后期在表现主义之中融入超现实主义的形式语言。然而,他很快就从西方现代主义风格,转向中国传统艺术。在1989年创作的《江干雪意、枯山水和鹊华秋色》三联画中,他挪用相传为唐代王维所作的《江干雪意图》和元代赵孟頫所作的《鹊华秋色》,开始了作为艺术家的“我”与艺术史传统对话的主题。到1990年代,他创作了一系列风景,却仿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要么是南宋画院名家马远一角半边式的构图,要么是元代文人画家倪瓒“天下无人”的林亭山水。

      “在上海,我找到了大隐隐于市的感觉,那是一种自我放逐。”1997他移居上海,与充斥八卦的台北不同,在偌大的上海成了外来的陌生人。他开始尝试水墨与水彩,拿起了毛笔。虽然和当时引发全球瞩目的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不同调,却引起了圈内的瞩目。2004年3月,刚刚举办了开幕首展而震动画坛的上海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在其第二场展览中邀请了郑在东,与著名艺术家刘炜、周春芽一起举办三人展。他的作品也吸引了市场的关注:2004年在台湾地区由罗芙奥拍卖公司率先在拍卖场上推出,随之很快就进入了内地拍卖市场。

      “我画画主要以自学为主,笔墨语言和技巧比较个人化,经常会萌发要创新的冲动,但主要的创作思路是对人文的思考,对文人生活的向往。我觉得新文人生活是个重要的命题,新文人不是要学古代文人穿长袍、说之乎者也,而是应该寻找适合现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当然这种生活方式要有古代文化底蕴才行。”郑在东说。2006年7月15日,沪申画廊又为他举办了个展“行乐须及春”,特地为展览营造了由书斋、茶室、禅房、庭院组成的空间效果,让观众更贴切地体验他的生活方式与作品。

      江南文化或成市场热点

      也是在2006年,纽约苏富比开办中国当代艺术专场,郑在东作品即被选入,其上拍作品随之放量。到2007年,苏富比、佳士得、罗芙奥、中国嘉德、北京保利等境内外拍卖公司有十几家,竞相上拍其作品,上拍作品数量激增。转眼又过去了七八年,艺术市场经历了暴风骤雨式的潮起潮落,而郑在东作品的行情却是波澜不兴。据雅昌网的数据,其拍卖记录共139条,成交价超过30万元的作品仅6件。

      作为80后的新一代藏家,吴亦深出身收藏世家,著名的海派领袖兼大藏家吴湖帆是他的曾祖父。吴家的收藏,可以追溯到吴湖帆的祖父、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澄。也许正是这种家学传统让他对郑在东另眼相看。他认为郑在东的作品是他个人对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及其所代表的南宗古老文化的对话。从元四家到近现代的海派,千年中国美术史上无数大家以江南作为舞台;而在全球化时代,上海的中西交融也特别突出。郑在东继承了林风眠、关良等代表人物的衣钵。吴亦深认为,江南文化会在未来中国文化复兴的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郑在东作为在其中身体力行的代表性艺术家,他看好其“摩登写意”,相信其会更趋老辣,也会引发更高的市场关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