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封面
  • 2:要闻
  • 3:财经新闻
  • 4:公司
  • 5:市场
  • 6:互动
  • 7:研究·宏观
  • 8:艺术资产
  • 9:股市行情
  • 10:市场数据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部分城投平台或转道短融中票
  • 金融蓝筹潮起潮落
    几番博弈市场静待沪港通
  • 国内大宗商品昨近全线收跌
  • 期指成交创新高 日内波动剧烈
  • 净值飙升资金追捧 可转债基金频发“限购令”
  • 现券收益率震荡调整 业界保持谨慎观望
  •  
    2014年11月15日   按日期查找
    5版:市场 上一版  下一版
     
     
     
       | 5版:市场
    部分城投平台或转道短融中票
    金融蓝筹潮起潮落
    几番博弈市场静待沪港通
    国内大宗商品昨近全线收跌
    期指成交创新高 日内波动剧烈
    净值飙升资金追捧 可转债基金频发“限购令”
    现券收益率震荡调整 业界保持谨慎观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 > >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400-820-0277) 。
     
    稿件搜索: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现券收益率震荡调整 业界保持谨慎观望
    2014-11-15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新华社电

      

      伴随市场获利兑现意愿的增强,债券收益率在经历了新一轮的快速“跳水”后,本周终于结束了连续多日来的下行,出现一定幅度反弹。

      记者观察到,截至11月13日收盘,银行间现券收益率继续小幅上攀。尤以利率产品为例,国债7年、10年期分别上行3-4BP至3.53%和3.59%。

      政策性金融债方面,非国开债当日整体上行,3年期在报价和成交的带动下上行6BP至3.80%;7年期上行4BP至3.98%。国开债5年期日终多笔成交带动曲线对应期限上行7BP至3.89%;7年期报价和成交带动曲线上攀3BP至3.95%;10年期全天收益率波动较大,对应期限曲线最终上探2BP至3.96%。

      “很显然,市场在涨多了之后,开始进入头部震荡区域。”国泰君安债券研究团队分析师徐寒飞指出,我们认为现阶段“股债双牛”的基础是基本面见底且流动性持续宽松,但历史上股债双牛时间一般都不会超过三个月。股市持续上涨引发的大类资产配置转换将不利于债市,考虑到近期沪港通、国企改革等因素持续带来股市利好,则债市受冲击的风险正在增加。

      受访的多位业内人士直言,在经济基本面偏弱和政策宽松预期被市场过度透支的情况下,现券的震荡调整并不出人意料。而此前债市收益率之所以大幅回落,多数是受到了市场预期宽松的惯性影响,且已然显现出“泡沫”迹象。

      在徐寒飞看来,此前国债期货连续两天放量大跌,很可能是债市调整开始的“信号”,预计本轮调整迅速而剧烈,基准曲线会有50BP左右的反弹。

      “目前的收益率与历史数据比较确实处于低位,短期内出现一定幅度的调整也符合我们的预期。”青岛农商银行资金运营部资金交易经理秦新锋告诉记者,“个人认为,这两天债市回调可能主要是市场情绪的调整,部分资金由债市转入股市,接近年底机构获利回吐,短期回调与长期看多博弈。”

      有鉴于此,分析人士普遍建议,现阶段投资者还是应该暂时规避市场的下跌风险,同时大幅降低中长期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仓位,等待新的入场时机出现。

      当然,投资者也不必过度担忧。毕竟当前流动性的整体趋松对债市尚有一定支撑,基于目前经济低位企稳,通胀低迷,通缩成为主要风险,预计后续货币宽松仍将进一步加码。业界判断债市的全面走“牛”还能持续1个季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