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在提升蓝筹板块投资价值的同时,也极大地压制了A股成长风格股的投资,但是“沪港通”真的能消除A股投资的散户风格吗?
显然受冲击最为严重的中小盘股并非是纯概念品种,真正在“沪港通”因素中躺枪的往往是机构投资者扎堆持有的绩优成长品种,这可能意味着两种可能:一、概念题材炒作恐怕仍难以消除;二、优质成长股的捡漏机会可能出现。
⊙本报记者 安仲文
蓝筹估值提升动力足
“沪港通”从预期变为现实,也在A股市场再掀起一股热潮。“沪港通”显然已经成为影响下半年基金投资的核心因素,任何基金经理在四季度的投资策略中都不能忽视其影响。
事实上,国庆节后“沪港通”的市场预期就开始升温,最显著的佐证是创业板在国庆节后的10月10日开始走衰,此前创业板走势强劲,但沪港通节后启动的预期突然逆转了创业板的短期表现。然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上周A股市场获悉沪港通正式开通日期后,创业板几乎成为“沪港通”的牺牲品,有基金经理直言,上周A股蓝筹板块是“踩着”创业板上去的。
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沪港通”意味着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迈出了非常关键的一步。目前,QFII及RQFII作为境外投资者参与A股市场主要通道,其投资额度占A股市场的比重比较低,而且额度扩大要经过层层审批,在外资看好A股时流入的增量资金极其有限。虽然“沪港通”也存在额度的限制,不过随着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条件的进一步成熟,额度将会大幅的提升。有基金经理强调,由于香港的资本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只要拥有香港交易账户,无论是香港本地居民还是国外的投资者均可参与,因此“沪港通”实际上打开了全球海外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通道,这在欧洲、日本均实行量化宽松的背景下,更有利于A股。
大成基金从行业配置的角度对“沪港通”开通后的投资重点做出了一番解析。大成基金称,应关注“沪港通”可能带来的资本市场投资风格与估值体系的切换。中国香港市场及国际投资者对于大消费行业青睐有加,一般对于各消费板块的龙头公司估值都在25-35倍左右,而且这些龙头公司往往已经进入到成熟期,增长速度已经从高位回落至低增速区间。同类A股的消费龙头公司,往往还处在成长期甚至快速成长期,其20倍的估值相对国际投资者而言确实会更有吸引力。此外,从市值角度来看,A股消费品公司的市值(龙头公司200—300亿,最大500—600亿)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消费龙头(5000-10000亿)的市值而言仍然有非常大的成长空间。食品饮料、农业、休闲旅游服务等消费行业是较好的投资板块。
当然,“沪港通”最为受益的板块可能还是市场共识最强的券商股,这从近期两只分级基金的表现可以窥视当前资金在“沪港通”主题投资中的偏好,作为对当前市场情绪和资金风向的反应,11月份以来的申万菱信基金旗下的证券B、鹏华基金的非银行B两只基金二级市场涨幅分别超过18%、14%。鹏华非银行金融分级基金经理余斌表示,未来将继续看好非银行金融板块的未来表现。从券商的经营环境来看,券商业务的收入和利润都在大幅改善。在改革红利、流动性改善、经济企稳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成交活跃度和关注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对券商的经营业绩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成长风格短期仍纠结
虽然“沪港通”对蓝筹板块的估值提升起到了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沪港通”在偏好成长风格的投资者看来至少在短期都是重大利空因素。因为“沪港通”的消息,上周二的创业板指数暴跌超过3%,而在随后的几个交易日,“沪港通”因素对中小盘形成了极大的压制,创业板公司上周股价整体出现加速杀跌现象,显然“沪港通”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资金分流。
创业板的杀跌在部分市场人士看来似乎是合理,有市场人士认为A股长期存在估值结构不合理、大盘股交易活跃度相对过低、投资者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衍生出炒新、炒小、炒差非理性投资行为,影响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沪港通”这一创新机制不但可以为A股市场带来增量资金,还有利于改善市场存在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完善市场的投资环境。但是这种散户风格的市场真的能因为“沪港通”的出现而完全逆转吗?即便是代表机构行为的公募基金也难以认同A股投资特点因为沪港通出现逆转,尤其是不大可能在短期内逆转A股小盘股高估值的特点。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可能被市场忽视了,在上周中小盘股的杀跌风潮中,真正受伤的中小盘品种实际上都是基本面相对不错的品种。而真正依靠概念走强的品种在上周杀跌过程中表现较为坚挺,因此也有公募基金坦言真正有热门概念支撑的品种,短期内是难以证伪的,实际上也容易成为游资和私募运作的对象。而那些依靠基本面的成长股恰恰因为远离概念,反而容易在利空袭来时成为短线资金撤离的对象,也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
一个典型的现象是私募基金参与的英唐智控,尽管市场在国庆节后就因“沪港通”而杀跌创业板,但英唐智控从国庆节后至上周五,短短一个半月内股价实现翻倍,上周创业板杀跌狂潮中,令价值型基金经理瞠目结舌的是,英唐智控更是出现股价新高,但是扯上“腾讯合作”概念的英唐智控本身基本面并无特别之处,公募基金人士也难以相信英唐智控因为普通的合作就能乌鸡变凤凰。与此相关的是,在英唐智控股价大涨期间,英唐第二大股东古远东11月13日通减持26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27%,减持均价为20.35元/股。
这种情况还包括海虹控股和朗玛信息,海虹控股以不足300万的业绩依然维持超过200亿的高市值,而其重要因素即是所谓的互联网医疗概念,但是在巨头纷纷布局互联网医疗背景下,海虹控股并未拥有一个具有知名度的流量平台。而至于朗玛信息,上周创业板调整当中,朗玛信息凭借互联网医疗题材,其股价单周涨幅超过6%,尽管前三季度净利润下降超过34%,但市值却已超过110亿。
捕捉错杀性机会
正因为“沪港通”对中小盘股的冲击主要集中在基本面相对较好的品种上,那些真正具有基本面支撑的品种才因此出现机构眼中的错杀机会。
正如一些机构人士所指出的,如果市场真正关注巨头合作对象带来的成长空间,那么那些被巨头参股的A股公司才真正具有投资价值。反过来而言,如果公司在巨头眼中真正具有不可绕过的价值,那么巨头显然可能会选择参股上市公司,如通过接盘大小非减持方式进入上市公司,而且考虑到巨头的影响力,上市公司往往不会拒绝。
但是市场的逻辑完全不在于此,在私募基金因为腾讯合作对象而炒作英唐智控的同时,腾讯参股的顺网科技上周跌幅超过了10%,其参股的四维图新跌幅也接近9%,实际上概念已经成为私募运作的核心因素,并且符合“炒新”的逻辑。在私募基金人士看来,顺网科技和四维图新并不是不具有概念题材,只不过那属于过去式,而市场需要的是新的概念。
当然,基本面较为良好的情况也使得公募基金持股较多,这也使得私募和游资在这类品种的股价运作上很难获取资金和成本优势。截至今年前三季度末,顺网科技的前十大股东中有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七只机构产品进驻,而英唐智控由于基本面较差而被公募基金排除在股票池中,其前十大股东中完全没有基金的存在,炒烂显然已成为游资和私募的首要逻辑,也使得“沪港通”的冲击在概念股炒作面前止步。
但恰恰是“沪港通”对基本面相对不错的品种有着更强的冲击性,也使得基金经理得以用更为便宜的价格买入长期持有的优质标的,这种检漏可能成为四季度基金的重要布局策略。尤其是部分基金经理指出成长股的高预期具有复杂、多面的特点,而不是单纯的业绩,如包括并购重组、转型、巨头合作、产业演变与升级的预期。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因素的一个共同点是预期的时间跨度较长,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证伪或者扭转预期,即使当年成长股的盈利预期从头至尾都是不断下降的,但来年的盈利预期却在上升,因此也使得四季度的本次调整恰恰成为部分机构在券商股行情获利了结后的首选对象。博时基金相关人士认为,A股在改革与开放的预期下,估值得到极大提升,透支了今年以来的盈利支撑,而对某些改革与开放举措也将从预期转为验证期。在主题炒作之后,年底市场的不确定确实在上升,主题投资已令人眼花缭乱,但是另一方面,某些中小企业的成长是比较确定的,在主题炒作阶段被错杀,反而是“捡漏”布局的好时机。